溯源兵马俑
光阴的河流永不停止。喜怒悲欢,人生聚散,所有的繁华与苍凉,都在亘古的日落月升中悄然磨蚀、弥散,只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的痕迹。
1974年,陕西临潼晏寨公社。那一年春天,黄土地上一连多日不见雨滴,春旱成了农民们最苦恼的问题。为了缓解旱情,村民们不得不奋力挖井。骊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子,多少年沧桑历史,在那片沉默的土地上悄然流逝,厚重的土壤里除了生长着哺育人类的庄稼外,还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谜案。
3月29日,杨志发、杨彦信等九人像往常一样轮流下井挖掘。他们绝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埋没了两千多年的惊天秘密。铁锹忽然叮当作响,他们震惊地发现,那些被挖出的土壤里混杂着大量的陶瓦片,仔细辨别,竟是陶塑的人体残片。
接着,大批大批的陶俑被发掘了出来。陶俑刚出土时栩栩如生,人们能看到陶俑身上还涂着鲜艳的颜料。这是一支庞大的地下军团,有手握长矛、刀剑的战士,有威风凛凛的战马,还有已经腐化的战车与兵器。
究竟谁会是这支地下军团的主人呢?什么人才有能力与资格驾驭这样一支壮观的队伍?
根据时间与地点判断,人们认为只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嬴政才有可能拥有这一支威武雄师。所有人都被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震撼了。1978年9月,当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了兵马俑之后无限感慨道:“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称谓广为流传,秦兵马俑成为举世闻名的奇迹。
人们对秦俑属于秦始皇陵几乎深信不疑。然而,秦始皇真的是兵马俑的主人吗?如果是,又何以有那么多无法解释的谜团?
陈景元先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并拿出了多条让人无可反驳的证据。比如,俑坑与秦始皇陵之间有着很大一段距离,按照常理,皇陵的设计者是不可能将陪葬坑安排到那么远的地方的。比如,秦人尚黑,因为那时候五行说非常盛行,周朝崇尚火德,而水能克火,所以秦始皇把水德当成崇拜对象。在五行中,水相对应的颜色为黑色,秦始皇甚至把“尚黑”作为一项法令颁布。然而,兵马俑刚出土时,上面还残留着很多五颜六色的颜料。那些鲜艳的色彩,似乎在向世人证明,它们并不属于秦始皇。
陈景元先生还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证据:兵马俑的身上保留着一个奇异的符号,经过研究,那竟然是两个字——芈月。
百世苍穹,日落月升,多少寂寞烽烟沉淀在厚厚的土层中,任凭光阴流转,沧海桑田。芈月,这个名字终于重见天日,终于又有人读出了她的名字。那个传奇的女子,如同一朵娇艳的玫瑰盛开在遥远的历史中。传说,她去世后,她的儿子担心父亲会因为母亲的失节而伤害她,所以为她准备了一支庞大的陶塑军团陪葬。而史书所载,芈月去世后葬于芷阳骊山,与发现兵马俑的位置刚好吻合,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陈景元先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拨开重重的历史烟云,那个美丽而骄傲的女子越发清晰起来。芈月,就像一个美丽的梦,又那样真切地存在着。史书上对她的记载很少,或许,是因为在那个男权社会里,人们不愿意在一位女权者身上花费太多笔墨,又或许,是因为她冲破了那个年代对女性的道德与贞操的束缚。有人敬重她的机智与勇敢,也有人抨击她的失节与狠辣。
无论如何,芈月是前无古人的宣太后,为大秦帝国的基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这一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战火的淬炼,给了她与生俱来的聪颖机智。她是带刺的玫瑰,娇艳、美丽,却也骄傲、坚强,甚至凌厉。
芈月本是楚人。提到楚国,我总会想到那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为芈姓屈氏,属于芈姓的一支。也就是说,他与这位叱咤风云的宣太后有着共同的先祖。
楚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屈原家族也属于芈姓的一支,他曾经在《离骚》中非常骄傲地谈及自己的先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高阳”即帝颛顼高阳氏。高阳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其第五代吴回乃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掌管着天火和地火,传说能光融天下。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名季连,芈姓,是为楚之先祖。
楚国曾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司马迁曾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了楚人的领袖熊绎在西周初期的状况:“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这是楚国首次得到周天子的正式承认,犹如给黑户落了一个户口。楚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在华夏大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拥有高贵的血统是一件多么幸运又多么荣耀的事情。从屈原的《离骚》中,我们能看出这位爱国诗人对自己血统的无限自豪之情。而芈月,拥有着同样的高贵血统,甚至比屈原更胜一筹,因为她是皇室中的一员。
芈月是楚威王熊商的女儿。在她出生之前,曾有术士经过占卜后得出结论,向氏生的孩子,将来会倾覆楚国。这位术士赶紧向楚威王进言:“向王妃所怀骨肉,日后会给楚国带来灭顶之灾。希望王上为楚国江山社稷考虑,不要让向王妃生下这个孩子。”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都非常相信占卜,尤其是楚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无人不信。当他们要决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便会提前进行占卜,知道凶吉后才会决定做还是不做。就连楚王出兵时,都要提前进行占卜。所以,这一次有人占卜出这样的结果,几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
楚威王闻言大惊。但是他太宠爱向氏了,这样一个美丽柔弱的女子,无论如何他也不愿伤害。
朝中臣子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请求楚威王熊商放弃这个孩子。楚威王左右为难,要是说这个孩子会给楚国带来亡国之灾,那么他必然是个男孩。或许,他以后会杀掉太子,篡取王位。又或许,他会昏聩无能,将楚国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楚威王与众臣子协商:“如果向氏所生的孩子是男孩,就立即将孩子处死;如果是女孩,就不足为患了,可以让她活下来。”
众臣子却不依不饶。他们认为,女孩同样可能会带来亡国之灾,无论男女,都应该立即杀掉,防患于未然。
但是楚威王坚决不肯。他已经做出了让步,答应臣子,如果是男孩就杀掉。那毕竟是他的亲生骨肉,他又怎么会不心疼呢?
众臣知道熊商不会再退步了,有人便又提出了一个“妙计”:“既然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会祸国殃民,如果是女孩的话,那么不如让她嫁到别国去,让她去祸乱他国,对楚国来说或许反而是件好事。”
大家都非常赞成这个提议,尽管楚威王还是心疼,但终于点头同意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向氏终于临盆。一阵婴儿的啼哭从楚宫传出来,宫中的妃嫔纷纷向向氏道喜。其实她们早就听说了楚威王与众臣的约定,都在暗中幸灾乐祸,和向氏道喜,无非走走样子罢了。
是个女孩,向氏悬了多日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就算以后要远嫁,那也是以后的事,至少她能平安地活下来,平安地长大。
熊商知道是个女孩后,终于松了一口气。那时正值皓月当头,小婴儿又白净可爱,熊商便为这个小女儿取名“芈月”。“芈”是熊姓的分支,即“氏”,所以芈月姓为“熊”,氏为“芈”。
小小的芈月还不知道自己因为是女孩而逃过了一劫,如果她是男孩,就没有机会长大了。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她的传奇与非凡注定会名垂千古。
芈月的母亲向氏是楚国远近闻名的美人。也正是因为这绝世的容颜,为她招来了一场铭心刻骨的祸患。很多人都垂涎向氏的美色,恨不得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将向氏据为己有。终于,在一场战役中,她被敌人俘获。
那时芈月还在牙牙学语,她还不懂得人世间的诸多险恶。她对母亲的遭遇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只是在那段成长的岁月里似乎少了些什么。她不知道有多少人嫉妒自己的母亲,更不知道母亲为何那么轻易就被敌人掳走。
向氏备受恩宠,其实早就成了宫中后妃们的众矢之的。最担心的便是楚威后,那时她的儿子熊槐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向氏日益受宠,她担心向氏会生出个儿子来,日后与熊槐竞争王位。她永远都忘不了向氏怀孕时楚威王的兴奋,更忘不了那段寝食难安的日子。好在后来出了那样一个预言,才解决了她的忧困。
向氏诞下一个女婴后,楚威后就开始日夜琢磨,如何才能拔掉这根眼中钉。刚好那时魏国举兵来犯,楚威王决定亲征。
楚威王率兵离开后,楚威后立马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悄悄把矛头指向了向氏。她先是悄悄联络了魏人,告诉他们只要能帮助自己,就会送他们一份厚礼。这份厚礼,就是美人向氏。魏人一听大喜,他们早就得知向氏生得倾国倾城,如果能捉到她送给王上,一定会得到重赏。
联络妥当之后,楚威后找人模仿楚威王的笔迹伪造了一封帛书,信中说自己受了伤,是如何如何思念向氏,让她马上去军营探望。
向氏不知道是个陷阱,一听王上受了伤,担心得不得了,赶紧把小芈月托付给宫人照看,然后命人准备了车驾,匆忙奔向军营。
她万万没想到,还没离开郢都多远,一群早已埋伏好的魏人就将她抓获了。
当楚威王回来时,才知道向氏被魏人掳走的消息。楚威后告诉他,是向氏忍受不了思念的煎熬,不顾大家劝阻跑去军营,没想到被魏人掳走。
楚威王虽然有些责怪向氏,但更多的是担心。他对魏国的憎恨简直达到了极点,咬牙切齿地说:“寡人一定会把她救回来!”说着就要走,打算发兵魏国。
楚威后一听吓了一跳,赶紧劝阻:“向氏已经被掳走,想来已经不再贞洁,王上何必为了一个不贞洁的女人去冒险呢?”
楚威王听后不但没有放弃攻魏的念头,反而更加怒火冲天,立即带着还没来得及休息的众将士离开了郢都,直奔魏国。
那时向氏已经被送到了魏国。魏王得到了垂涎已久的美人,重赏了俘获向氏的一干将士,然后把向氏收入了自己的后宫。
向氏遭到这种奇耻大辱,几欲自尽,但是想到女儿芈月,她一次次强忍下来。她相信,熊商一定会来救她回去的。果不其然,魏王还没有高兴几天,边关就传来战报:楚威王率领大军杀入魏国,一路势不可当。
魏王赶紧派兵迎敌,但无济于事。万般无奈之下,魏王只好将向氏还给了楚威王熊商,并割地求和。
向氏以为,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噩梦终于结束了。然而世事难料,回到楚国后,她惊恐地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
在那个年代,堕胎是极具风险的,尽管熊商知道这个孩子的来历,但是考虑到向氏已经受尽了折磨,不想再让她受到任何伤害,便默许她生下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便是魏冉。
楚威后对向氏嫉恨到了极点,没想到处心积虑地把她赶走,现在她竟然又回来了,还怀了一个孩子回来。不过,魏冉毕竟不是熊商的血脉,魏冉对自己的儿子是构不成威胁的。她最担心的,就是向氏再怀上熊商的孩子。
仿佛是怕什么来什么,几年之后,向氏果然又怀孕了,并顺利诞下一个男婴,熊商为其取名为“芈戎”。
向氏不知道,自己的这三个孩子,将来会在另一个国家呼风唤雨,撑起一份霸业,甚至楚国的命运都会与他们有莫大的关联。
江山千万里,烽火次第燃。这姐弟三人,如同三颗璀璨之星,在金碧辉煌的楚宫里悄然成长。千里之外的战场,激发着他们无尽的遐想。刀光剑影铸成了他们天真的梦,他们却不知,其实宫廷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尔虞我诈是宫廷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芈月,就是生长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
童年时代的芈月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也为她以后叱咤风云的太后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像一朵娇艳的玫瑰,芈月在楚国的宫廷里袅袅婷婷地长大。大人们为了权与利明争暗斗,周边的国家为了土地常常烽烟四起。所有的纷争、所有的忧患,在她天真的眼里绵亘,让这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小姑娘过早地懂得了人世间的种种险恶,并过早地成熟起来。
对一个人来说,早熟是一种不幸。它缩短了一个孩子该有的幸福时光,同时将人世间的沧桑风雨无限拉长。不过,对一个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里的孩子来说,早熟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份成熟,芈月懂得如何在政治斗争里保护自己,又如何把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她是个聪明的女孩。公主的荣耀光环,在她的周身萦绕,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幸运与骄傲。宫廷里有专门教授王室成员的教师,每天,这位小公主都会认真地学习。那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学说流派她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法家思想。那些沉重的竹简,成了她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书籍就像一扇窗,让这位年幼的公主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那时的书籍还没有遭遇到秦始皇的焚书,种类众多。诸子百家都有不同的作品,每一个流派都有不同的智慧。芈月擅长从那些各不相同的智慧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华部分,博采众长,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王国。
楚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度。楚国人勤奋、骁勇,在几百年的时光里,渐渐建立了华夏大地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它不仅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一,在经过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后,依然屹立于战国七雄之列。不仅如此,它“地方五千里”,堪称战国时代的强国之首。据史书记载,被楚国兼并的小国多达四五十个,多数在今天的湖北、河南、安徽以及江苏等地。
在芈月所处时代的三百多年前,楚国曾出过一位名垂千古的君王——楚庄王。说起这个君王,或许有人会感到陌生,但是说到几个和他有关的成语,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如“问鼎中原”,比如“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比如“绝缨会宴”,又比如“庄王葬马”……
一开始,楚庄王只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但是经过“伍举入谏、苏从入谏”之后,他的性情、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他所领导的国家,自然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王孙满以郊劳礼迎之。谈话间,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起了鼎的大小轻重。
传说夏禹铸九鼎,此后,这九鼎成了国家的象征,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所以古代将定都称为定鼎,而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表现出其想要取而代之的意思。
作为王室的公主,芈月对这位三百多年前的先祖的故事耳熟能详。虽然她知道王位绝不会属于她,但是先祖的事迹,却又总是让她跃跃欲试。小小的她在梦幻里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美丽的国度,她是那里的女王,至高无上,俯视苍生。
芈月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她的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的血液,那种霸道、威严的气质从她的骨子里漫透出来,即便她只是一个小姑娘,依然让人感到不可触犯的凌人盛气。
有谁能想到,就是这位天真烂漫的小公主,在多年以后成为前无古人的大秦宣太后,为秦国的崛起与统一天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关于芈月出生前的那个可怕预言。幼年的芈月极其可爱,熊商非常喜欢她。芈戎也受到熊商的宠爱,宫中所有人见了这个小家伙都会礼让三分,因为很多人都觉得,说不定哪一天熊商会废了太子熊槐,改立芈戎为太子。
楚威后一直担忧不已,总是想方设法算计向氏和她的小儿子芈戎。或许是命运使然,芈戎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迫害,不过,那些可怕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所以多年以后,当他率兵进攻楚国时心中充满了报复的快感。
政治联姻从来无关爱情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公主也渐渐长大。虽然她拥有着无数女子羡慕的公主身份,然而对她来说,这却是一种束缚。
芈月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十几岁的她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虽然她还没有完全长大成人,但是举手投足之间,已经显露出一种令人不可抗拒的妖娆与妩媚。楚国曾经出过一个“好细腰”的楚灵王,虽然对芈月来说,那已经是两百多年前的历史了,但是她依然能想象到那位先祖在位时的情形。统治阶级的审美观会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便时间已经流逝了两百多年,楚国依然有很多人以“细腰”为美。而芈月,正是细腰美女的典型。
她腰肢纤瘦、体态婀娜,不仅容貌姣好,而且博览群书,秀外慧中。这样一个女子,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虽然芈月还没到及笄之年,求亲的人已经络绎不绝。
从浪漫而唯美的《楚辞》里,我们能感受到楚国的民风以及婚嫁习俗。《楚辞》里写到爱情的悲凄时,往往是源于为恋爱的失败而痛心,却从没有父母或兄弟等亲人棒打鸳鸯的悲惨情节。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婚姻史上,楚国属于比较人性化的一个时空,那时青年男女的婚嫁是比较自由的,大多以男女双方自愿为基础,如果其本人不愿意,父母也不会强迫他们。
如果芈月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即便容颜绝世、满腹经纶,也无非是嫁给一个平凡的男人。那个男人或许俊逸潇洒,或许才高八斗,一定是非常符合她的心意的。她会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然后生儿育女,自然终老。一生,不过如此而已。
然而,她是楚国的公主,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命运的丝线就已经不在她的手中。无论她多么优秀,也终究逃不过任人摆布的婚姻。那些平凡人都可以拥有的自由,对她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朝中的一些臣子开始着急了,担心楚威王会不忍心把公主远嫁,所以纷纷上表请求楚威王为公主选一个好的归宿。
那时候,诸侯国之间非常流行联姻,政治婚姻俨然成为一种外交手段。《国语· 鲁语上》中记载:“夫为四邻之援, 结诸侯之信, 重之以婚姻, 申之以盟誓, 固国之艰急是为。”由此可见,政治联姻已经与结信盟誓等一起被列入国家的外交政策之中。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联姻越来越频繁,如秦晋联姻、晋楚联姻、秦楚联姻、齐鲁联姻等。
而楚国,更是格外重视政治联姻。他们与晋国、越国、郑国、秦国等都建立了联姻关系。文献中所记载的历届楚王夫人,都是他国女子。而楚国的公主们,也难免成为国家邦交中的政治工具。芈月肩负着“祸国殃民”的预言,更是不得不远嫁他国。
恰在熊商左右为难的时候,一场重病忽然击垮了他的身体。直到离世,熊商也没有说出该把芈月公主嫁到哪一个诸侯国。
所有人都为楚威王的薨逝悲痛不已。然而,楚威后虽然眼睛里流着泪,但是心中已经乐开了花。熊商不在了,就再也没有人能护着向氏母子了,他们的命运,从此便落在了自己的手中。
楚威后逼死了向氏,然后对外宣告:向氏悲伤过度自尽而亡。芈月和两个弟弟都非常清楚,母亲绝不可能自尽。他们对楚威后憎恨至极,但是他们还只是孩子,没有任何权势,只能任由楚威后摆布。
公元前328年,熊槐服丧期满,正式继承了楚国王位,是为楚怀王。
因为熊商的去世,服丧期内是不可以婚嫁的,所以芈月得以安安稳稳地过了一年。但是哥哥熊槐刚一即位,她的婚嫁问题就重新提上了议程。
熊槐有心将芈月嫁到秦国去。那时秦国正在快速壮大,日渐赶超楚国,日后一定会与楚国形成竞争,如果芈月真的会祸国殃民的话,让她去秦国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且,楚国与秦国的联姻由来已久。从春秋时期起,两国就建立起了稳固的联姻关系。或许,相似的历史背景、相似的发展经历,让楚国与秦国这两个强国既存在矛盾,又互不可分。
楚人与秦人的祖先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曾服从于殷商贵族的统治,后来商为周所灭,秦人被周人赶到了遥远的西陲,楚人被周人赶到了汉水之南。
后来西周衰微,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相似的经历,让秦人与楚人在心理上缩短了距离。
战国后期,楚国、秦国、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大强国,楚国头号强国的地位被日益强大的秦国一点点取代,而齐国,则成为楚国与秦国争相拉拢的盟友。
政治上的争斗,本来与长在深宫的芈月没有任何关系。然而,那个可恶的预言与公主的身份却将她推到了政治的旋涡里。
幼时的她曾经经历过姐姐远嫁的场面,那时她还不懂得何为婚嫁,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欢欢喜喜,姐姐却泪水涟涟。
大红的嫁衣,将姐姐的悲伤全部淹没,当欢快的喜乐奏起时,再没有人能听见一个孤单女子的哭泣。
朦胧中,芈月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她明白,总有一天,她也会像姐姐一样远嫁他国。所以,她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快到婚嫁年龄的她,并没有因为要离开故土而沮丧,反而有些期待。
对一个女子来说,婚嫁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而芈月这一生中的转折点,要从张仪与苏秦的故事说起。
张仪本是魏人。他曾和苏秦一起拜师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游说之术。两个人从鬼谷子处“毕业”之后,便开始了雄心壮志的实践之旅。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苏秦终于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并出使赵国。苏秦说服了赵素侯,进而去游说其他诸侯国,向他们提议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强秦,是为“合纵”。
当苏秦已经颇有成就的时候,张仪依然默默无闻。苏秦担心诸侯国还没完全联合起来,就遭到秦国的袭击破坏。所以,他需要一个有胆识的人赴秦,说服秦王不要攻打他国。而与他同窗多年的张仪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苏秦暗中派人去劝张仪来投奔他。果然,没多久张仪就来到了赵国。然而,出乎张仪意料的是,苏秦的态度非常冷漠,不仅对这位昔日同窗不理不睬,还冷嘲热讽地羞辱他:你张仪那么有才华,想不到今天竟沦落到这般田地。
苏秦没有收留张仪,故意羞辱他一番后将他打发走了。而此时的张仪已经悲愤到极点。对一个有志向、有梦想的人来说,悲愤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张仪满怀希望而来,却遭受了莫大的侮辱。他发誓要做出一番成绩来,雪洗今日之辱。
张仪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形势,想来想去,只有强大的秦国才能威胁到赵国,只有到秦国去,才有机会报今日之仇。想到此,张仪立即动身前往秦国。
而这一切都是苏秦早已料到的。他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并帮他见到了秦惠文王(亦称秦惠王、秦惠文君)嬴驷——也就是后来芈月的丈夫。
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嬴驷任用张仪为客卿(春秋战国时期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经常和他讨论治国安邦大计。
这时候,苏秦才派人告诉张仪,当初故意激怒他,只是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告诉他,希望他能劝说秦王不要攻打其他诸侯国,尤其是赵国。
得知真相的张仪不禁感激涕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么顺利地抵达秦国,为什么又这么顺风顺水地见到了秦王,原来这一切都有苏秦在暗中帮助。
对于苏秦的请求,他当然毫不迟疑地答应了:“这些谋略都是我曾经学习过的,没想到我竟然没有发现。看来我还是没有苏先生高明啊!我刚刚被任用,对苏先生感谢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图谋攻打赵国呢?”
苏秦的一个谋略,不仅为自己的合纵策略提供了保障,而且向历史推出了一位重要的人物——张仪。虽然苏秦暂时实现了合纵的策略,但是却没有想到,正是张仪这个人,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嬴驷非常重视张仪。当年,嬴驷就派张仪和公子华围攻魏国的蒲阳。很快,蒲阳陷落。就在魏国君臣头疼不已的时候,张仪却劝说嬴驷将蒲阳归还魏国,为了表示友好,还派公子繇去魏国做人质。
这对正惶恐不安的魏国君臣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纷纷感激涕零。张仪趁机说道:“秦国对魏国如此宽厚,魏国可不能不以礼相报啊!”
为了回馈秦国,魏国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了秦国。这件事让嬴驷喜出望外,对张仪更加信任,并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定度国家军政、外交等重要事宜。
对秦国来说,张仪的到来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张仪呕心沥血,为大秦帝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时楚国依然是各诸侯国中首屈一指的大国,如果能联合楚国,秦国的国力势必会更加强大。而联合的最佳方式,便是联姻。张仪向嬴驷提出了与楚国联姻的建议,并请求亲自使楚,向楚怀王熊槐请求联姻。
那时秦国与楚国、齐国号称“三大强国”,张仪代表秦国前来求亲,给足了楚国面子,所以熊槐格外高兴。
能与秦国联姻,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楚国的地位。在战国后期,楚国虽占有着广袤的土地,但是综合国力却江河日下,早已今非昔比。而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变法后却一跃而上,彻底摆脱了“弱秦”的耻辱之名。秦国与楚国相邻,这个日益强大的邻国让楚怀王熊槐担忧不已。熊槐是个昏聩的君主,贪心好色,又缺乏谋略,他害怕秦国会侵犯自己的领土,又无法让自己的国家强大到可以拥有足以抵抗侵略的力量,就只好努力哄秦国开心,哪怕使自己卑微到骨子里去。能与秦国联姻,是熊槐求之不得的美事。更何况,“联姻”一直是楚国外交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鸣笛无声五十年”的效果当然是最好不过的。
本来,熊槐还在烦恼着该怎么把芈月嫁到秦国去,没想到天上掉下来个张仪,他的烦恼一下子解决了。芈月才貌双全,在众多公主中出类拔萃。而且,因为预言的缘故她又是必须被远嫁的,所以芈月是最合适的人选。熊槐相信,芈月有足够的能力斡旋于秦楚之间,一旦秦国想要攻打楚国,她是可以说服秦王的。
当宫女将消息告诉芈月的时候,她有些惊诧。虽然早已做好了远嫁的心理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她还是有些紧张。那时候,苏秦正致力于“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楚国也是合纵的一员。芈月曾想过很多种自己的归宿,比如齐国、韩国、魏国,甚至中山国。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哥哥竟然会让自己嫁到秦国去。
熊槐向来是个摇摆不定的人,当张仪向他说出种种联姻的好处时,他早已把苏秦提出的合纵忘得一干二净。
仿佛是命中注定,芈月与秦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她心目中,那个传说中的嬴驷应该是一个气宇轩昂的男子,威严、勇猛,令人崇敬,同时也令人惧怕。芈月早就听说,大约在十年前,嬴驷车裂了商鞅,那血腥残酷的场面震撼了无数人。
终于明了自己的命运归宿,芈月并没有感到轻松,心中反而越发沉重。伴君如伴虎,何况是要伴强秦的国君!她只是一个联姻的政治工具,嫁到秦国后,如果能得到秦王的宠幸还好,如果得不到宠幸,那这一生,恐怕只剩下寂寞凄凉了。
不过,芈月还是满怀自信。她相信,凭着自己的容貌,加上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得到秦王的重视。尽管她憎恨楚威后,对哥哥熊槐也没什么好感,但是毕竟她是楚国的公主,她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太平无忧,百姓安居乐业,不要再有战乱。所以,她在心中发誓,一定要漂漂亮亮地做好这一场联姻,如果有一天自己强大了,就回来杀掉楚威后,为自己的母亲报仇。
政治里的联姻从来无关爱情。十几岁的芈月,已经出落成一个袅袅婷婷的少女。她无法像那些普通女孩子一样拥有选择爱情的权利,只能任凭命运的丝线拉着她一步步向前。不过,聪明的芈月懂得如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把握命运,即便是远嫁秦国,她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她想起多年前姐姐出嫁的场面,凤冠霞帔之下,姐姐格外美丽,然而眼睛里却满是泪水。时间如同白驹过隙,多年以后,她终于懂得了姐姐的苦楚。
没多久,熊槐就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典礼。那样隆重的场面让她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多年前姐姐的那场婚礼。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不是姐姐,而是她自己。
繁华之后是如水的岑寂。夜幕降临时,一切都渐渐安静下来。跳动的烛光,将张灯结彩的楚宫映衬得格外宁静。卸下沉重的头饰与艳丽的华服,芈月久久不能入眠。明天,她就要离开这个生活了十几年的楚宫了,就要去另一个地方了,只怕从此一生,都不会再有机会回到这里。
这宫中的一景一物,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从明天起,她将不再属于这里,所有的画面,只能在记忆里捕捉。
月朗星稀,凉风习习。不知道秦国的月亮,可有楚国的美?不知道秦国的宫殿,可有楚国的华贵?那个嬴驷究竟长什么样子?他的后宫应该不乏佳丽吧?那些秦人,应该是比较友善的吧?……一大团一大团的疑问,在芈月的脑海中穿梭、绵延。只有时间,才能给她最准确的答案。
在胡思乱想中,芈月久久难以入眠。父王与母妃相继去世,魏冉会陪她一起去秦国,她对这个王宫已经没什么好留恋的,唯有弟弟芈戎是她心中最沉重的牵挂。
熊槐担心魏冉会对自己的王位不利,所以把他和芈月一起打发掉了,另外还有一个几岁的孩子,名叫向寿。向寿是芈月的母亲向氏的族人,因为父母双亡,所以被向氏接到宫中由自己抚养。向氏死后,这个孩子一直由宫人照看。为了避免向寿长大后发生不必要的麻烦,防患于未然,熊槐决定直接把这个孩子也打发走。
熊槐很想把芈戎也打发走,但是如果再加上他,这支陪嫁团就容易令人起疑了,万一秦王知道了关于芈月的预言一事,必然会对楚国大动干戈。所以几经思量,熊槐决定留下芈戎。反正自己已经成了楚王,芈戎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以后找个借口把他发配流放就是了。
熊槐所想的,芈月也想到了。所以,她最担心的就是芈戎,深恐自己走后熊槐和楚威后会加害这个无依无靠的弟弟。
实在难以入睡,芈月干脆穿好衣服离开房间,去找弟弟芈戎。
姐弟俩不知道这一别,究竟何时才能相见,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了。想到母亲的死,他们不禁相拥而泣。芈月叮嘱弟弟:“无论如何,都要好好活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报仇雪恨。如果楚国有人迫害你,你就去别的国家,只要活下来,就有希望。”
芈戎一面答应,一面流泪。这个十多岁的小小少年本该享受自己的美好年华,却过早地懂得了人世间的尔虞我诈。那一夜的离别,是他少年时光里最深的刺痛。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不知道姐姐离开后熊槐会怎样对待自己。那种从未有过的恐惧与迷茫,如同千万只毒虫在心中咬噬。
芈月告诉弟弟:“只要我得到了秦王的宠爱,就一定会把你接过去,让你脱离这个可怕的地方,再也不让你受到伤害。”
芈戎希望姐姐说的话会实现。这个小小的希望,从此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他心中生根萌芽。所以,就算后来他受到种种迫害,也始终不曾放弃希望。他坚信着,总有一天,姐姐会把自己接走,从此脱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