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周易》,先要了解它的最基本的概念。
否则,如果直接读原文,你会一头雾水。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这些基础概念,
比如八卦、河图洛书、五行、干支、消息卦、六十四卦方圆图等。
掌握了这些知识再读第二章,就会心里有底。
第13课对于《周易》,没有人揭开了所有谜底
《周易》的学习,既有简单明白之道,但又需先下一些死记硬背工夫。一般读者感到自学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是因为事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够导致的畏难情绪所致。正像学习英语先要牢记字母、单词和语法规则一样,读者也需要把《周易》中一些必须记忆的知识点先记住。
孔子研究《周易》之后说:“玩索而有得。”对于《周易》的学习,首先要有一种放松的心态,有着玩味品鉴、充满趣味的心情。学习《周易》可以看成是一个智力游戏的过程,是猜谜和解谜的过程。《周易》中每一句每一字都不会是虚设和随便排列,都是隐含着智者的秘密。
而从古至今,没有人敢说能够把《周易》的谜底毫无差错地揭开。易学解释史中有大家,有权威,但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去迷信权威。
本书是我在参考了前人研究《周易》“以象解易”基础上的见解,绝不敢说“必然如是”。
读者在掌握了猜谜的方法之后,可以尝试自己去猜答案。如果你也能够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见解,那么祝贺你,你也可以成一家之说。
学《周易》的提示:
先传后经
熟记卦象和卦序。
先通易图
掌握背景知识“阴阳五行”
尚秉和“未学易先学筮”的观点是研易捷径。
伏羲氏
殷商末年,周文王在受到囚禁时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
孔子
第14课八卦长成什么样
《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的易学大师邵康节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太极一分为二,为阴阳两爻(yáo),阴阳两爻做两次叠加就形成四象,阴阳两个爻做三次叠加就形成了八卦。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巽读xùn)
● 为什么是“上南下北”
什么是太极?简单来说,阴阳未分,即为太极。
太极图中圆形分为黑色和白色两部分,其形状像是两条鱼缠绕在一起。一条如同黑鱼,一条如同白鱼,黑鱼中有白眼睛,白鱼中有黑眼睛。
其实太极图有多种表示方法,我们不在此处展开讨论。但是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出现的太极图,都有代表阴阳交错、黑白对立的两部分。其中,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为什么?
现在地图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古代地图的方位则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为什么这样?简单来说,这与中华民族处在北半球的位置有关。我们看到的太阳,通常并不是在我们的头顶正中从东到西经过,而是在我们的前面一点从东到西降落。我们以看到的太阳是在前,在上,所以古代地图的方位是以南方为上。这一点很重要!
请读者一定记住,中华民族为什么是以“中国”为国名。中国人就应该有自己的方位感!既然是中国人,应该记住中国人的视角: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南方代表炎热,代表火,代表光明,代表阳;北方代表寒冷,代表水,代表黑暗,代表阴。光明可见,所以用白色为象征;黑暗不见,所以用黑色为象征。
● 阴阳的“三大定律”
什么是阴阳?简单说来,阴代表被动的一面,阳代表主动的一面。《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汉语言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哲学概念。阴阳对峙是太极图的中心思想。
太极图中阴阳的关系,我模仿牛顿三大定律将其归纳为“阴阳三大定律”:
(1)阴阳惯性定律:万物负阴而抱阳,阴和阳没有绝对的静止状态,一直处于一种相互包含的惯性运动的状态: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2)阴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阴阳之间有相互作用的规律。阴消则阳息,阴降则阳升;阴下则阳上,阴左则阳右;阴来则阳往,阴静则阳动;阴冷则阳热,阴杀则阳生;阴虚则阳实,阴实则阳虚。阴阳一定会相互作用,上下往来,循环往复地转换。
(3)阴阳万有引力定律:阴和阳之间都存在引力,但其性质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 《周易》一名三义
易,《说文解字》解释:“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对“易”的解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日月为“易”。段玉裁注:“按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象阴阳也’。谓上从日象阳,下从月象阴。”但段玉裁并不认可日月为易的说法:“纬书说字多言形而非其义。此虽近理,要非六书之本,然下体亦非月也。”
二是“易”是蜥易的简称。此说牵强无理,本书不做讨论。
日月为易的说法简明可解。《周易正义》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朱熹《周易本义》说:“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乾凿度》说:“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周易正义》疏:“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周易》讲的到底是什么神秘奥妙的道理,有一个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周易》一名三义”:
不易;
变易;
简易(或易简)。
传说历史上的《易经》有三种,即“三易”:
一曰《连山》,据说是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从“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二曰《归藏》,据说是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从“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三曰《周易》,据说是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从“乾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通常所说的《周易》就是《周易》。《周易》的“周”字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周朝之“周”;另一说是“周普、周备、周遍”之意。
● 卦:“悬挂的物象”
卦,《说文解字》解释:“筮也,从卜圭声。”“四象生八卦。”《周易·说卦》中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周礼·春官·大卜》中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疏》卦之为言挂也,挂万象于上也。”
卦是指易经占卜所用的卦形符号,是卜筮之意。卦形符号犹如图像悬挂在那里,象征万事万物,所以卦又有“悬挂物象”之意。
考察卦从卜从圭,圭为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的部件,日圭测影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推衍日月运行、寒来暑往之道,显然八卦的起源是与古时的天文学知识有关。所以卦字还应该有“以圭测影,设卦卜筮”的含义。
● 爻:蓍草的交错和变动
爻(yáo),《说文解字》解释:“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
易占使用蓍(shU)草的茎用作占卜。《说文解字》:“蓍,蒿属。从草,耆声。《易》以为数。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从艸耆声。”
《周易》使用蓍草进行占卜,所以爻字表示蓍草数目交错和变动的意思。《周易·系辞》中说:“爻者,言乎变者也。”又“爻也者。效此者也。”又“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所以爻字又有效仿之义,仿效其蓍草交错和变动的爻象。
繁体字“學”,上部有“爻”的部首,所以学与效,字源是同类。
阴爻,用两根短线,中间相断表示。
阳爻,用一根长线,中间相连表示。
为何用此表示阴阳,有很多种解释。简单的解释是,阳为奇数,阴为偶数,阴阳的符号只是表示奇数偶数而已。
“
第15课八卦的八种“象”
学习《周易》,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八卦。八卦长成什么样子。如果连八卦都不能熟记,读此书时每次提到某一卦,你先要去想半天,这书怎么读?
《周易》历来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或又说是文王写卦辞,其儿子周公写爻辞。
前贤主张学习《周易》要“先传后经”。
孔子的《十翼》对解读《周易》有意想不到的帮助,所以阅读此书应该先在《十翼》上花点工夫。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直接学习《十翼》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也会在这前面的基础知识部分将极为重要和难懂的知识点提前展示出来。
八卦每一卦象具体可以代表什么样的象征事象和物象,请读者阅读书中后面对《易经·说卦传》的解释。这里不做解释,只是要求读者对《周易·说卦传》中八卦成象知识点要牢牢记住。此知识点其实不需要死记硬背,理解记忆就可以了,不过一定要记得住,说到任何一卦,都要能够迅速反应。
● 恒象:恒常使用的象
指《易经·说卦传》中八卦的最基本的恒常使用的象: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同悦)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 广象:八卦对应世界万物
《周易·说卦传》中涉及的八卦“广象”,即八卦可以对应世界万物。这对于我们解读《周易》非常关键。虽然八卦广象不需要背诵,但必须掌握。广象见本书后面的《周易·说卦传》。
●逸象:八卦的不完全举例法
《周易·说卦传》中出现的八卦象征的物象,是不完全举例法。所以传统上还有“逸象”的说法,如影响最大的虞氏(虞翻)逸象。对于“逸象”,这里暂时不单独介绍,我们在解读《周易》正文时会随时进行提示和说明。
● 互象:以“互卦”取象
在解读《周易》之时,我们还会用到以“互卦”取象的概念,叫作“互象”。互卦的概念极为重要。互卦有时候又称为“中爻”。每卦六爻(请参考后面的爻位说),除去初、上,中间的四爻组合成一个新卦,称为该卦之互卦。具体是:
二三四爻组合为下卦,叫作“下互卦”。
三四五爻组合为上卦,叫作“上互卦”。
《左传》和汉易常用互卦解卦。以象解易,离不开以“互卦”取象。
● 变象:阴阳没有绝对的静止
阴阳三大定律中,阴阳惯性定律指出,阴和阳没有绝对的静止状态,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以在解读《周易》时还会用到“变象”的概念。
“变象”是指原卦某一爻发生阴阳改变之后(原来是阳爻,就变为阴爻;原来是阴爻,就变为阳爻)形成新的卦象。比如,乾卦的初爻,阳爻改变为阴爻,乾卦就变成巽卦,此时就取巽卦的卦象。
● 伏象:所有爻改变阴阳属性
在解读《周易》时,还会用到“伏象”的概念。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
乾中伏坤,坤中伏乾,乾坤互为伏象;
震中伏巽,巽中伏震;震巽互为伏象;
坎中伏离,离中伏坎;坎离互为伏象;
艮中伏兑,兑中伏艮;艮兑互为伏象;
“伏象”是指原卦所有爻发生阴阳改变之后(原来是阳爻,就变为阴爻;原来是阴爻,就变为阳爻)形成新的卦象。
● 覆象:将卦旋转180度
在解读《周易》时,还会用到“覆象”的概念。阴阳对待流行,覆象就是将一个卦旋转180度形成的新卦的卦象。所以:
乾坤坎离无覆象(旋转180度卦形不变);
震艮互为覆象;
巽兑互为覆象;
● 大象:卦之间的象征和联想
又称“像卦”。《周易杭氏学》中说:“像卦者,合六爻之奇偶观之,像三画之一卦也。《系传》曰:‘象也者像也。’故谓之像卦。来知德氏谓之大象,如大坎大离之类,实皆像卦也。于卦义均有关系,《彖》、《象》可证者甚多。举例如下:颐像离,中孚像离,大过像坎,小过像坎。”
三爻卦(经卦),其卦形如八卦取象歌所谓:“离中虚,坎中满……”六爻卦(别卦)有时其卦形如同经卦卦形的变形(拉伸、放大等)。
比如,颐卦,初、上是阳爻,中间四爻是阴爻,其卦形犹如拉伸、放大的三爻卦离卦(离中虚)。
再比如,大过卦,初、上是阴爻,中间四爻是阳爻,其卦形犹如拉伸、放大的三爻卦坎卦(坎中满)。
还如中孚像离,小过像坎。
这样的情况就叫作“大象”。在进行以象解易时,“大象”的象征和联想,也经常会用到。
另外,传统的以象解易,还有“半象”等概念,本书为了避免繁复,所以尽量减少卦例。
第16课八卦:乾坤生六子
乾坤生六子的原文见后面《易经·说卦传》,这非常重要,对于理解《周易》卦爻辞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八卦,可以象征地比喻为一家八口人。
● 乾坤为父母,生出三男三女
乾卦,象征天,所以比喻为父;
坤卦,象征地,所以比喻为母。
此外,乾坤父母生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分别是:
三男:
震一阳在下(二阴在上),是乾父初次和坤母阴阳交合生出的儿子,所以是长男;
坎一阳在中(二阴在外),是乾父再次和坤母阴阳交合生出的儿子,所以是中男;
艮一阳在上(二阴在下),是乾父三次和坤母阴阳交合生出的儿子,所以是少男。
三女:
巽一阴在下(二阳在上),是乾父初次和坤母阴阳交合生出的女儿,所以是长女;
离一阴在中(二阳在外),是乾父再次和坤母阴阳交合生出的女儿,所以是中女;
兑一阴在上(二阳在下),是乾父三次和坤母阴阳交合生出的女儿,所以是少女。
●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八卦有阳卦和阴卦的分别。从乾坤生六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乾、震、坎、艮为阳卦;坤、巽、离、兑为阴卦。
震、坎、艮中,一阳爻二阴爻,所以说是“阳卦多阴”,“一君子而二小人”。
坤、巽、离中,一阴爻二阳爻,所以说是“阴卦多阳”,“一小人而二君子”。
二爻与五爻相应,是天与地的相互感应。
初爻与四爻相应,是人与地的相互感应。
三爻与上爻相应,是人与天的相互感应。
传统上一般认为《周易》起源自“河图、洛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 应用最广的“先天八卦数”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G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或说爻辞是周公所作)。
先天八卦图的记忆,其实只需要记忆背诵先天八卦数就可以了。先天八卦数的应用最为基础和广泛,应该背诵得滚瓜烂熟。
先天八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先天八卦数是按照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加倍法生出的,所谓“伏羲八卦次序”。
从最下面一排的“太极”,生出倒数第二排的从右到左的“阳、阴”,这是两仪。
在倒数第二排的“阳、阴”上面,倒数第三排从右到左按照“阳、阴、阳、阴”叠加,这就是四象。从右到左是:“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在倒数第三排的“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上面,倒数第四排从右到左再次按照“阳、阴、阳、阴、阳、阴、阳、阴”叠加,这就是八卦,形成了从右到左的伏羲八卦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从右到左的纵列:
乾一,是三阳(三行白色);
兑二,是一阴在上二阳在下(一行黑色在上,二行白色在下);
离三,是一阴在中二阳在上下(一行黑色在中,二行白色在上下);
震四,是一阳在下二阴在上(一行白色在下,二行黑色在上);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依此类推……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样的顺序其实和二进制有关系。
如果将阳爻作为二进制的0,阴爻作为二进制的1,那么:
乾就是000,兑就是001,离就是010,震就是011,巽就是100,坎就是101,艮就是110,坤就是111。
将以上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乾就是0,兑就是1,离就是2,震就是3,巽就是4,坎就是5,艮就是6,坤就是7。
这就是伏羲八卦次序。
伏羲八卦次序图,三次重叠阴阳,成三爻卦八卦次序。如果继续以此规则在八卦次序上从右到左再次按照“阳、阴、阳、阴……”叠加,那么:
第四次就产生十六个有着四个爻的卦形。
第五次就产生三十二个有着五个爻的卦形。
第六次就产生六十四个有着六个爻的卦形,这就形成了六十四别卦(大成卦)。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次序的排列从图中乾卦开始,从右向左: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否、萃、晋、豫、观、比、剥、坤,共六十四卦),和伏羲八卦次序图一样,其顺序和二进制有关系。
如果将阳爻作为二进制的0,阴爻作为二进制的1,那么:
乾就是000000,夬就是000001,大有就是000010、大壮就是000011,小畜就是000100,需就是000101,大畜就是000110,泰就是000111……否就是111000,萃就是111001,晋就是111010,豫就是111011,观就是111100,比就是111101,剥就是111110,坤就是111111。
将以上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乾就是0,夬就是1,大有就是2,大壮就是3,小畜就是4,需就是5,大畜就是6,泰就是7……否就是56,萃就是57,晋就是58,豫就是59,观就是60,比就是61,剥就是62,坤就是63。
这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熟记了先天八卦数,现在记忆先天八卦图就非常容易了。
再次提醒,古代方位和现在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搞错了。
● 先天八卦:测未来是逆行相推
先天八卦图,读者初看貌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它就是先天八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数学排列。
先天八卦图中,八卦的排列是这样的:
乾为天在上(南方),然后按照先天八卦数顺序逆时针旋转,乾一(南方)、兑二(东南方)、离三(东方)、震四(东北方);
好了,现在再从震四(东北方)直接到正对着的方位,将巽五排在西南方,继续按照先天八卦数顺序顺时针旋转,巽五(西南方)、坎六(西方)、艮七(西北方)、坤八(北方)。
先天八卦图虽然在《周易》中没有绘图,但《周易·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乾天坤地确定处位,艮山兑泽感通气息,震雷巽风相互薄激,坎水离火不会交相射害,八卦互相错杂,追数往昔是顺序相究(或谓先天八卦方位“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往行顺数),预知将来是逆行相推(或谓先天八卦方位“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来复逆数);所以易经的预测是逆推其数。
所以没有必要怀疑先天八卦图的真伪,它只是将《周易·说卦传》中文字内容图形化了,更方便我们对《周易》的理解。
先天八卦图侧重反映空间的概念:
天在上(南方),地在下(北方),太阳从左边(东方)升起,月亮从右边(西方)落下。
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布局,就是先天八卦图的方位。
先天八卦图的各方位代表的象征含意(理解记忆):
南方:乾一,天,夏天;
东南:兑二,泽;
东方:离三,日(火),春天;
东北:震四,雷;
西南:巽五,风;
西方:坎六,月(水),秋天;
西北:艮七,山;
北方:坤八,地,冬天。
以上这些象征含意对于我们解读《周易》非常重要!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是伏羲氏观物取象而创作的。在实际应用中,要以后天八卦图为“用”。
第18课周文王的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图和洛书的数学矩阵(上下、左右、对角各个方向,数字相加之和都等于15)有关,其实并不神秘,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我们稍后介绍“洛书”。
● 后天八卦顺序与“洛书”有关
一数坎兮二数坤,
三震四巽数中分,
五寄中宫六乾是,
七兑八艮九离门。
后天八卦数与先天八卦数不同,其规律为:
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这个顺序与“洛书”有关。
后天八卦图虽然在《周易》中没有绘图,但《周易·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jié,通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一段话是对后天八卦图最为详尽的解释,其意思是:
上天主宰的帝气生出于震位,齐整于巽位,纷相显现于离位,致力委役于坤位,欣悦于兑位,阴阳接战于乾位,慰劳修养于坎位,终成于艮位。万物生出于震位,震位就是指东方。齐整于巽位,巽位就是指东南,齐的意思,是说万物清洁整齐。离,代表光明,万物都纷相显现,是南方之卦,圣人面向南方而听政天下,朝向光明而治理政务,大概就是取法效仿这一卦象的。坤,代表地,万物都致力养育于地,所以说致力委役于坤位。兑,代表正处秋天的位置,是万物所欣悦的季节,所以说欣悦于兑位。阴阳接战于乾位,乾是代表西北方位的卦,说的是阴阳相互薄激。坎,代表水,是正北方之卦,慰劳修养之卦,是万物所归之处,所以说慰劳修养于坎位。艮是东北方之卦,万物在这里成就终结,也成就开始,所以说终成于艮位。
我们再来简化排列一下。
● 后天八卦代表的方位
东方:震卦,春天,木,为出;时当二月春分;
东南:巽卦,木,为齐,为絜(jié,通洁); 时当四月立夏;
南方:离卦,夏天,火,为见(现),为明,为治;时当五月夏至;
西南:坤卦,土(地),为役,为养;时当夏秋之交,节令立秋;
西方:兑卦,秋天,金,为悦,为言;时当八月秋分;
西北:乾卦,(金),为战,为薄;时当十月立冬;
北方:坎卦,冬天,水,为劳,为归;时当冬月冬至;
东北:艮卦,(土),为成,为终,为始。时当正月立春。
后天八卦图侧重反映时间的概念:
东方为春天,南方为夏天,西方为秋天,北方为冬天。
以上这些象征含意对于我们解读《周易》非常重要!
后天八卦图可以配合在手掌中记忆。
第19课洛书
● 中华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河图”和“洛书”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河图与洛书两个词最早记录在《尚书》中,在《易传》和诸子百家的著述中也多有记述。最有名的出处来自《易传》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句话。但它们是什么样子,宋朝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宋朝陈抟首次将失逸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
陈抟画了《龙图易》,讲到“龙图三变”: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两个图。宋代象数学家认为八卦就是由这两个图推演而来的,从而在易学史上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
古往今来,人们“破译”河图洛书的观点众多,各执一词,如它们是游牧时代的气候图、方位图;是天文星象图;是甲骨龟文;是易数矩阵;是史前文明遗留下来的遗物;是星外来客馈赠地球人的礼物……
1987年在河南出土了形意墓,它距今约6500年。此墓的星象图中便有河图,据考证,其年代可上溯至25000年前,可以认为,那时的人们已精通河图洛书之数。这证明了邵雍认为的“河图乃上古星图”的结论。
● 洛书口诀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四二为肩,八六为足。
加中之五,纵横十五。
洛书其实就是一个数学矩阵,不管是纵列,还是横行,或是对角,三个数相加,都是15。
将洛书与后天八卦图对照起来看,就会发现后天八卦图和洛书的数学矩阵是完全一致的。
第20课河图
● 河图口诀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个歌诀的意思是:
《河图》中的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这些配合不能搞乱)。
《河图》下面的一个白点,叫作“天一生水”,一是水的生数,加上中间的五个白点,叫作“地六成之”,六是水的成数。
《河图》上面的二个黑点,叫作“地二生火”,二是火的生数,加上中间的五个白点,叫作“天七成之”,七是火的成数。
《河图》左面的三个白点,叫作“天三生木”,三是木的生数,加上中间的五个白点,叫作“地八成之”,八是木的成数。
《河图》右面的四个黑点,叫作“地四生金”,四是金的生数,加上中间的五个白点,叫作“天九成之”,九是金的成数。
《河图》中间的五个白点,叫作“天五生土”,五是土的生数,将中间的五个白点再加一次,叫作“地十成之”,十是土的成数。
金木水火土生数,加中心五,为成数。
河图方位与后天八卦图方位配合,可引申出很多内容。
● 河图方位的象征含意
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坎卦,冬天,水;
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离卦,夏天,火;
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震卦,春天,木;
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兑卦,秋天,金;
中央: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土。
河图也是一种数学矩阵,其数字的排列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有关。
古人以日圭测影,测绘出一年的时间长短和四季的节气。《史记》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建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我国古代是阴阳合历,以阴历为基础,以置闰之法协调阴阳历,即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始能齐一。平年354日,闰年384日。所以:
冬至之日是一年中日影最长之时,阴气最重,但阴阳转换,已经暗含了一阳来复的意义。冬天配北方坎卦,五行为水,所以是“天一生水”。
夏至之日是一年中日影最短之时,阳气最重,但阴阳转换,阳消阴息(注意,息字在这里不是休息,而是滋息、生长的意思)已经暗含了阴气增息的意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之出生为一,阴之初长为二。夏天配南方配离卦,五行为火,所以是“地二生火”。同理:
春天配东方配震卦,五行为木,阳气增长继一为三,所以是“天三生木”。
秋天配西方配兑卦,五行为金,阴气增长继二为四,所以是“地四生金”。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土的方位在中间,对应一年中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或曰三、六、九、十二月各月最后十八天为土),即三、六、九、十二月。
三月为奇数,从十一月冬至一阳来复算起,十一、十二、一、二、三,三月正是五阳之数(这一点后面介绍十二消息卦时会看得更清楚),故以五为土的生数,所以是“天五生土”。
● 五行的“生数与成数”
万物有生就有成,大地厚德载物,万物生成都离不开土,所以在金、木、水、火、土的生数上,加上土的生数五,就成了金、木、水、火、土的成数。
一是水的生数,六是水的成数。
二是火的生数,七是火的成数。
三是木的生数,八是木的成数。
四是金的生数,九是金的成数。
五是土的生数,十是土的成数。
要深刻理解河图与后天八卦方位图,应该掌握农历二十四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知识还与后面我们要讲的十二消息卦有关。
● 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相(大暑)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太阳从黄经0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歌诀后四句是指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的固定关系。每月两个节气,上半年出现的日期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这些日期会有一二天的差别。
第21课五行与天干地支
五行最早记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周易》虽然并没有明确指示五行学说,但还是暗含了五行的概念。考察先天八卦方位和后天八卦方位,就可以知道,借用五行的概念,是有助于对《周易》进行解密的。
汉代以后,象数易学将五行等学说与《周易》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不能因为是其理论出现稍晚,而拒绝其中合理的部分。
易学解释史历来都具有开放性的特质。只要是能够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建立某种阐释理论体系,我们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黄帝内经》中对阴阳五行学说发挥和解释得最为系统完备,读者可以对其进行学习。我曾经写过两本介绍《黄帝内经》运气推算的通俗读物:《黄帝内经和运气推算》、《实用运气推算》,读者可以参考。本书不对五行知识进行展开讨论,这里只是提示读者应知道的条目。
● 五行生克
生,有促进、支持、友好、利于的意思;
克,有制约、限制、不利的意思。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
● 天干配五行方位
东方甲乙木,
南方丙丁火,
中央戊己土,
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
● 地支配五行方位
东方寅卯木,
南方巳午火,
中央辰未戌丑土,
西方申酉金,
北方亥子水。
● 地支配属相
子水鼠,丑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龙,巳火蛇,午火马,未土羊,申猴金,酉金鸡,戌土犬,亥水猪。
● 地支配月份(农历)
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
三月建辰;四月建巳;
五月建午;六月建未;
七月建申;八月建酉;
九月建戌;十月建亥。
● 冬至一阳来复,所以“建子”
请读者特别注意,我国传统的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其来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夏朝。
《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颜渊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说了几个要点,第一就是“行夏之时”,就是实行夏朝的历法。夏朝的历法最大的特点,是十一月建子,而以孟春正月,就是建寅。
十一月建子,时在冬至,正是一年中阴气最盛而阳气开始潜藏,一阳来复的时候。十二地支中,子代表第一,所以十一月建子,有着合理的考量。
我国古代的历法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一时又分孟仲季三个月。夏历居然是十一月建子,所以孟春正月就是建寅之月,为四时之始。夏朝的历法合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时序,“不违农时”,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先进,所以夏朝的历法非常有合理性,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八卦所属五行:
乾、兑——金;
坤、艮——土;
震、巽——木;
坎——水;
离——火。
卦气旺:
震、巽木旺于春,
离火旺于夏,
乾、兑金旺于秋,
坎水旺于冬,
坤、艮土旺于辰戌丑未月。
卦气衰:
坤、艮土衰于春,
乾、兑金衰于夏,
震、巽木衰于秋,
离火衰于冬,
坎水衰于辰戌丑未月。
“八卦干支方位图”说明:
(1)先排后天八卦方位
(2)五方配五行
(3)天干配五方,顺时针方向,甲乙中嵌木震,丙丁中嵌火离……
(4)地支配五方:先配东南西北,如子水坎、卯木震……再从子开始顺时针方向,隔位派十二地支,如子癸丑艮寅甲卯……
第22课朱熹的六十四卦次序
《周易》共八八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经。
上经三十,以乾坤两卦开始,坎离两卦结束;下经三十四,以咸恒两卦开始,最后以既济未济两卦结束。
《周易》卦名次序排列比较复杂,很难找到简明解释其顺序的逻辑规律。对于发愿要学习《周易》的读者来说,我强烈建议先要下一点工夫死记硬背,熟练背诵六十四卦顺序。
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上下经卦名次序歌》,把六十四卦的卦名按次序编成七言诗句,方便我们记忆六十四卦顺序。
● 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其中,屯读zhOn;小畜读xiAo xù;噬嗑读shì hè;贲读bì;遯同遁,读dùn;蹇读jiAn;解(古音读xiè)读jiD;夬读guài;姤读gòu;萃读cuì。
六十四卦卦名意义及其排列顺序的道理,《十翼》中专门有一篇《序卦》进行解说。《序卦》本来和《说卦传》、《杂卦》等一样是独立成篇,但是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历来多有《周易》读本将其打散,分别编进每一卦的正文之中。
本书也是采取这样的编排体例,读者可以先跳着进行翻阅,先看对《序卦》的解释。
● “二二为偶,非覆即变”
六十四卦《序卦》的排列,基本的原则是遵循“二二为偶,非覆即变”的方法,即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对举为一偶对,这一偶对的关系不是覆(卦形旋转180度)就是变(所有爻全部变为阴阳相反)。
覆与变,还有其他的叫法:
或名之为错(变)与综(覆),或名之为旁通(变)与反对(覆)。
名称不一样,但意思一样。读者对这些名称要熟练掌握,否则读起书来就会是一头雾水。
“生生”的含意
覆卦:即来知德所谓的综卦(又称反对卦),将一个卦旋转180度形成的新卦,就是这个卦的综卦。比如,屯卦的覆卦(综卦)是蒙卦,蒙卦的覆卦(综卦)是屯卦,屯卦和蒙卦互为覆卦(综卦)。
八个变卦(错卦)是:乾卦、坤卦,坎卦、离卦、大过、小过、颐、中孚。
这八个卦卦形上下对称,旋转180度后卦形不变,所以八个变卦(错卦)取爻变而形成新的卦象。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二二为偶,非覆即变”。从上经乾坤开始到坎离,下经咸恒开始到既济未济,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对偶,这就是所谓的“二二为偶”。
三十二对卦,其每一对卦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互为覆卦(综卦),就是互为变卦(错卦)。
《周易》六十四卦上经三十卦,覆卦十二,变卦共三对,共十八个卦形。
《周易》六十四卦下经三四卦,覆卦十六,变卦只有一对,也是共十八个卦形。所以表面上看《周易》六十四卦上经下经的卦数不对等,其实内在的卦形却是对等的。
第23课分宫卦象次序(京房八宫卦)
京房的八宫八卦图,可以帮助初学者按数理逻辑来记忆六十四卦卦形。
初学者如果掌握了这一个图中的内容,那么说到任何一个卦名,都能够知道其具体的样子。花点力气记熟此图,学习《周易》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京房八宫卦的规律是:乾坎艮震为阳四宫,巽离坤兑为阴四宫。
● 八宫卦的爻变
对于此表,先看左起的第一纵列。
读者如果已经记住了后天八卦方位图,一定发现正是从后天八卦方位图的西北方乾卦开始,顺时针旋转,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顺序。
左起的第二纵列叫作“一世卦”:是本宫卦初爻变(如果是阴爻就变为阳爻,如果是阳爻就变为阴爻,下同),得出的新的一个卦。以第一横行乾宫举例,乾卦初爻阳,变为阴,上面五爻不变,形成了新的一卦,就是天风姤卦。
左起的第三纵列叫作“二世卦”:是一世卦二爻变得出的新的一个卦。注意,这是在一世卦的基础上变,刚才变过的不要再变。如以第一横行乾宫举例,一世卦是天风姤卦,天风姤卦的二爻是阳,变为阴,其余五爻不变,形成了新的一卦,就是天山遯卦。
左起的第四纵列叫作“三世卦”:是二世卦三爻变得出的新的一个卦。注意,这是在二世卦的基础上变,刚才变过的不要再变。如以第一横行乾宫举例,二世卦是天山遯卦,天山遯卦的三爻是阳,变为阴,其余五爻不变,形成了新的一卦,就是天地否卦。
左起的第五纵列叫作“四世卦”:是三世卦四爻变得出的新的一个卦。注意,这是在三世卦的基础上变,刚才变过的不要再变。如以第一横行乾宫举例,三世卦是天地否卦,天地否卦的四爻是阳,变为阴,其余五爻不变,形成了新的一卦,就是风地观卦。
左起的第六纵列叫作“五世卦”:是四世卦五爻变得出的新的一个卦。注意这是在四世卦的基础上变,刚才变过的不要再变。如以第一横行乾宫举例,四世卦是风地观卦,风地观卦的五爻是阳,变为阴,其余五爻不变,形成了新的一卦,就是山地剥卦。
左起的第七纵列叫作“游魂卦”:是五世卦的四爻变回原爻得出的新的一个卦。注意这是在五世卦的基础上变,刚才变过的不要再变。如以第一横行乾宫举例,五世卦是山地剥卦,山地剥卦的四爻是阴,变为原爻阳,其余五爻不变,形成了新的一卦,就是火地晋卦。
左起的第八纵列叫作“归魂卦”:是游魂卦的内卦全部变回本体卦得出的新的一个卦。注意这是在游魂卦的基础上变,游魂卦的内卦三爻要全部变。如以第一横行乾宫举例,游魂卦是火地晋卦,火地晋卦的内卦是坤,三爻全变为原卦乾卦,形成了新的一卦,就是火天大有卦。其余横行八宫八卦,依此类推。
第24课六十四卦方圆图:圆为时间,方为空间
● 《周易》的时空模式
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内在数理关系很简单,不用死记硬背,理解一下就能够记住。
六十四卦方圆图又称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始见于朱熹《周易本义》。朱熹说:“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西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对于此图,朱熹解释说:“此圆图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南,其阴在北。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尽在东南,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者也。”
六十四卦方圆图体现了《周易》所阐释的时间与空间的宇宙模式。
圆图的方位与先天八卦方位图一致。
圆者动而为天,圆图主要体现时间的概念,乾卦在南方为午时,坤卦在北方为子时。离卦在卯时,坎卦在酉时。
方图的方位也与先天八卦方位图相关。
方者静而为地,方图中主要体现空间的概念,乾卦开始于西北方位,坤卦终尽在东南方位,阳在北,阴在南。
方图从乾卦到坤的对角线,正好是先天卦数顺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圆图和方图的乾坤南北方位相反,朱熹说:“此二者阴阳对峙之数。”意指阴与阳在图中对而峙之,交互转换和变化。
● 方圆图中的数字排列
六十四卦方圆图中的先天卦数顺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先看方图:
首先,从乾卦开始,看纵列的上卦(外卦),从左到右,恰好是先天卦数顺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然后,从乾卦开始,看横行的下卦(内卦),从下到上,也恰好是先天卦数顺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我们可以用先天八卦数将上面的方图转换成下面六十四卦方图数字图,就可以看得很明白了。
六十四卦方圆图
圆图的卦序就是先天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从乾卦开始逆时针排列一周而成圆形。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逆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顺行,将六十四卦分成了八宫。
方图的卦序
圆图的卦序排列是从方图而来的。
方图最下面倒数第一排的横行,从乾卦开始,从右向左看是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而圆图从南方乾卦,逆时针顺序排列,正是这样的顺序: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
方图最下面倒数第二排的横行,从履卦开始,从右向左看是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而圆图从南方乾卦,逆时针顺序排列,排列了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之后,接着的正是这样的顺序: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
圆图在排列了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之后,接着就是以同样的方法,将方图最下面倒数第三排、第四排的横行卦顺序排列,这样排列了三十二个卦,到复卦为止。
接下去在复卦之右设定北方的坤卦。然后圆图从北方的坤卦,继续逆时针顺序排列,但此时不是去从方图的倒数第五排排列了,而是从方图最上面第一排,从坤卦开始,从左到右,是坤、剥、比、观、豫、晋、革、否的顺序。
然后,在否之后继续逆时针顺序排列,从方图上面第二排,是谦、艮、蹇、渐、小过、旅、咸、遯的顺序。接下去以同样的方法,将方图上面第三排、第四排的横行卦顺序排列,这样排列了三十二个卦,到姤卦为止。姤卦正好在旋转一圈的最后,位于南方乾卦的右边。
● 消息卦对应十二个月
消为消减;息为增息。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十二个卦非常特殊,体现了一种阴阳转换、对待流行、此消彼长的关系。
“十二消息卦”虽然在汉易中才被明确提及,但考察其源流却是极为久远。我们从《周易》的卦爻辞中,可以明显看出这十二个卦的内在联系规律。
“十二消息卦”正好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其对应关系如下:
“十二消息卦”从复卦一阳来复开始,至乾卦是阳息阴消的过程: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加,阴气逐渐消减。
从姤卦至坤卦,是阴息阳消的过程: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加,阳气逐渐消减。
“十二消息卦” 又名“十二辟卦”。辟,《说文解字》解释:“法也。”辟有法度的意思。《广韵》中解释辟为“君也”。《尔雅·释训》“皇王后辟,君也。天子诸侯通称辟”。所以辟又有君临、主宰的意思。
十二消息卦
● 阳增多吉,阴增多凶
“十二消息卦”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周易》中的奥秘。比如,坤卦初爻为什么是“履霜”?从十二消息卦对应的月份、节气就可以明白。又如,如果我们将“十二消息卦”各卦的卦辞排列在一起看,就可以理解其卦辞的凶吉为什么会不一样。
《周易》以乾卦作为六十四卦的开始,古人认为有“扶阳抑阴”的含意。阳气代表主动、生机,所以“十二消息卦”中,阳气增息多吉,阴气消阳多凶。阴阳往来,阳来多吉,阳去多凶。
第26课《系辞》的占算方法
尚秉和主张:未学易,先学筮。所以掌握《周易·系辞》古筮卜算占卦的方法,对于理解《周易》意义深远。
《周易·系辞》的第九章记载了古筮卜算占卦的方法,读者可以对照后文对《周易·系辞》进行理解。这里对其中一些知识点进行提示。
● 天数与地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象征天的数字是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象征地的数字是二、四、六、八、十,五个偶数,五位天数地数相互谐和而且各自有所配合。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相加便是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个偶数相加便是三十,天地之数相加便是五十五。这就是易道能体现成就变化而通行鬼神玄妙功用的原因。
天数二十有五:1+3+5+7+9=25
地数三十: 2+4+6+8+10=30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25+30=55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正大庄重推衍的蓍草数目是五十,但实际运算的蓍草数目只是四十九(留一不用)。将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开作(左右)两份用以象征阴阳两仪,就两份蓍草之中分挂其中一根蓍草出来(于左手小指之间)配合两仪用以象征天地人三才,将蓍草以四为数四根一揲四根一揲分开,用以象征春夏秋冬四时,将(左份)分揲后最后余下的奇余零头蓍草归到手指之间的夹扐(于左手无名指之间)用以象征闰月,因为五年中有两次闰月,所以再次将(右份)分揲后最后余下的奇余零头蓍草归到手指之间的夹扐(于左手中指之间),而后别起一挂反复揲算(如此三次揲算可算出一爻,共十八次揲算才能算出六爻成一卦)。
● 古筮占卦的“三变”
古筮卜算占卦,需要四次营算才能成一变,三变才能算出一爻,六爻需要三六十八次变才能成一卦。
第一变:
第一变本来是四十九根蓍草:
分二(一营,即是第一次营算):左份蓍草如果是任意数X,右份蓍草就是49-X。
挂一(二营,即是第二次营算):右份蓍草拿走一根,左份蓍草还是X,右份蓍草则变成了48-X。
左除四(三营之半,第三次营算之半):左份蓍草以四为数分数,相当于除四,X÷4=4n+(1,2,3,4),(n为任意自然数),余数应该是或1,或2,或3,或4(除尽就余4,下同)。
归奇(四营之半,第四次营算之半):将左份分揲后余下的余数蓍草归到左手无名指之间(1,2,3,4)。或1,或2,或3,或4。
右除四(三营之半,第三次营算另外之半):右份蓍草以四为数分数,相当于除四,(48-X)÷4=4m+(3,2,1,4),(m为任意自然数),余数应该是或3,或2,或1,或4。
注意,由于四十九根蓍草挂一拿走一根之后只剩48根,48是能够被4整除,所以左份蓍草以四为数分数后余数应该是或1,或2,或3,或4,那么右份蓍草以四为数分数后余数就应该是或3,或2,或1,或4。
左份蓍草余数与右份蓍草余数相加一定是4或8。
归奇(四营之半,第四次营算之另外半):将右份分揲后余下的余数蓍草归到左手中指之间(3,2,1,4),或3,或2,或1,或4。
通挂一之策:左份蓍草余数与右份蓍草余数,再加上挂一之策,三数相加,不是5则是9。
5,因为其中有1个4,所以当作“奇”;
9,因为其中有2个4,所以当作“偶”。
只有这4种情况:
左份蓍草余数1,右份蓍草一定是3;加挂一之策,总和是5。
左份蓍草余数2,右份蓍草一定是2;加挂一之策,总和是5。
左份蓍草余数3,右份蓍草一定是1;加挂一之策,总和是5。
左份蓍草余数4,右份蓍草一定还是4;加挂一之策,总和是9。
所以,这4种情况中,3种情况是“奇”,1种情况是“偶”。
朱熹在《筮仪》中说,此时“一变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三,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通挂一之策,不五则九。五以一其四而为奇,九以两其四而为偶,奇者三而偶者一也”。
第一变四次营算全部结束后,左份蓍草余数与右份蓍草余数再加上挂一之策剩下的或5或9根蓍草拿走放在一边,剩下的蓍草数目,或是44根,或是40根:
49-5=44;49-9=40
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二变的营算了。所以第二变有两种情况:44根,或是40根。我们分别按照上面是步骤继续讲解。
第二变或是44根,或是40根蓍草,先考虑44根:
分二(一营,即是第一次营算):左份蓍草如果是任意数X,右份蓍草就是44-X。
挂一(二营,即是第二次营算):右份蓍草拿走一根,左份蓍草还是X,右份蓍草则变成了44-X。
左除四(三营之半,第三次营算之半):左份蓍草以四为数分数,相当于除四,X÷4=4n+(1,2,3,4),(n为任意自然数),余数应该是或1,或2,或3,或4(除尽就余4,下同)。
归奇(四营之半,第四次营算之半):将左份分揲后余下的余数蓍草归到左手无名指之间(1,2,3,4)。或1,或2,或3,或4。
右除四(三营之半,第三次营算另外之半):右份蓍草以四为数分数,相当于除四,(44-X)÷4=4m+(2,1,4,3),(m为任意自然数),余数应该是或2,或1,或4,或3。
注意,由于44根蓍草挂一拿走一根之后只剩43根,43不能够被4整除,应该余3,所以左份蓍草以四为数分数后余数是或1,或2,或3,或4,那么右份蓍草以四为数分数后余数就应该是或2,或1,或4,或3。
为什么?因此此时,左份蓍草余数与右份蓍草余数相加一定是3或7,这样才能与43不能够被4整除应该余3的情况相吻合。
归奇(四营之半,第四次营算之另外半):将右份分揲后余下的余数蓍草归到左手中指之间(2,1,4,3),余数应该是或2,或1,或4,或3。
通挂一之策:左份蓍草余数与右份蓍草余数,再加上挂一之策,三数相加,不是4则是8。
4,因为其中有1个4,所以当作“奇”;
8,因为其中有2个4,所以当作“偶”。
只有这4种情况:
左份蓍草余数1,右份蓍草一定是2;加挂一之策,总和是4。
左份蓍草余数2,右份蓍草一定是1;加挂一之策,总和是4。
左份蓍草余数3,右份蓍草一定是4;加挂一之策,总和是8。
左份蓍草余数4,右份蓍草一定是3;加挂一之策,总和是8。
所以,这4种情况中,2种情况是“奇”,2种情况是“偶”。
朱熹在《筮仪》中说,此时“二变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则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通挂一之策,不四则八。四以一其四而为奇,八以两其四而为偶,奇偶各得四之二焉”。
如果第二变或是40根蓍草,以上的讲解步骤完全一样,只需要将44换成40就可以了,完全不影响结论。
简单说一下。
以40为第二变:
分二(一营):左X,右40-X。
挂一(二营):左X,右39-X。
左除四(三营之半):X÷4=4n+(1,2,3,4)。
归奇(四营之半):(1,2,3,4)
右除四(三营之半):(44-X)÷4=4m+(2,1,4,3)。
归奇(四营之半):(2,1,4,3)
通挂一之策:不4则8。
第二变四次营算全部结束后,左份蓍草余数与右份蓍草余数再加上挂一之策剩下的或4或8根蓍草拿走放在一边,剩下的蓍草数目,或是40根,或是36根,或是32根:
44-8=36;44-4=40
40-8=32;40-4=36
第三变:
第二变或是40根,或是36根,或是32根蓍草,其实演算的和讲解步骤完全和第二变一样,完全不影响结论。
朱熹在《筮仪》中说,此时“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复四营如第二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三小刻,是为三变。三变余策,与二变同”。
简单说一下,比如是32根蓍草:
以32为第三变:
分二(一营):左X,右32-X。
挂一(二营):左X,右31-X。
左除四(三营之半):X÷4=4n+(1,2,3,4)。
归奇(四营之半):(1,2,3,4)
右除四(三营之半):(31-X)÷4=4m+(2,1,4,3)。
归奇(四营之半):(2,1,4,3)
通挂一之策:不4则8。
第三变四次营算全部结束后,左份蓍草余数与右份蓍草余数再加上挂一之策剩下的或4或8根蓍草拿走放在一边,剩下的蓍草数目,或是40根,或是36根,或是32根,或是28根,或是24根:
40-8=32;40-4=36
36-8=28;36-4=32
32-8=24;32-4=28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第三变结束后的情况确定此次筮算的情况。
朱熹在《筮仪》中总结确定此次筮算的原则说:“挂扐之数,五四为奇,九八为偶。挂扐三奇合十三策,则过揲三十六策而为老阳,其画为‘○’,所谓重也。挂扐两奇一偶合十七策,则过揲三十二策而为少阴,其画为‘
每一变卦扐之数(左份蓍草余数与右份蓍草余数,再加上挂一之策,三数相加),5和4当作“奇”;9和8当作“偶”。
三变卦扐之数,如果是三个奇,最后蓍草余数是36,就是老阳,画为“○”的记号,又称为“重”。
三变卦扐之数,如果是两奇一偶,最后蓍草余数是32,就是少阴,画为“
三变卦扐之数,如果是两偶一奇,最后蓍草余数是28,就是少阳,画为“
三变卦扐之数,如果是三个偶,最后蓍草余数是24,就是老阴,画为“×”的记号,又称为“交”。
简单地说,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
28÷4=7(少阳)春:阳爻(不变)
36÷4=9(老阳)夏:阳爻(可变)
32÷4=8(少阴)秋:阴爻(不变)
24÷4=6(老阴)冬:阴爻(可变)
● 解卦的方法
“变卦”又叫“之卦”,就是在本卦的变爻改变性质(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之后,所形成的新卦。“变卦”的情况,在解卦时经常要考虑到。
六爻不变:卦中六爻都是不变爻,这叫“静卦”,依据本卦的卦辞来解卦。
一爻变:卦中有一个变爻,就用这个变爻的爻辞解卦。
二爻变:卦中有两个变爻,用这两个变爻的爻辞解卦,而以上爻爻辞为主。
三爻变:卦中有三个变爻,解卦时用本卦的卦辞并结合变卦的卦辞做综合考虑。
四爻变:卦中有四个变爻,用另外两个不变爻的爻辞解卦,而以下爻爻辞为主。
五爻变:卦中有五个变爻,用变卦的不变爻的爻辞解卦。
六爻皆变:卦中六爻都是变爻,如果是乾、坤两卦就用“用九”、“用六”解卦,其他卦则用变卦的卦辞解卦。
乾之册二百一十有六,坤之册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两篇之册,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运算乾卦六爻包含的蓍草策数共为二百一十六根,运算坤卦六爻包含的蓍草策数共为一百四十四根,两者相加共为三百六十根,相当于一年三百六十天。运算《周易》上下两篇六十四卦,包含的蓍草数共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根,大致相当于万物的数目。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6×9×4=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6×6×4=144),凡三百六十,当期(年)之日。两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6×64=384;384÷2=192;192×9×4=6912;192×6×4=4608;6912+4608=11520),当万物之数也。
第27课《十翼》中的十二种爻象爻位说
《周易》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奥,加之中国文字的广泛内含性(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因此直解《周易》经文难度很大。
孔子及其门徒在六十四卦经文的后面又加上了《十翼》(又称十传),将其对《周易》经文的理解形成一套具有内在逻辑性体系的解释模式,附于经文之后,帮助和指导后人学习和理解《周易》经文。
所以,古人有“先传后经”的说法,学习《周易》不能一开始就读经文,否则越读越糊涂。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对于以文言文写作的《十翼》,直解进行学习还是难度很大。加之《十翼》写作时其预设的读者对象对《周易》经文并不陌生,所以许多地方文辞简略,甚至语焉不详,涉及的一些数理逻辑问题更没有细致解释,所以现代读者先去学《十翼》不是一件切合实际的事情。
本书前面的这些基础知识实际上已经将《十翼》中一些重要内容进行了解读。读者先耐心掌握这些知识点,再去学习《十翼》就容易了。
系辞上、系辞下:孔子的学易心得,是《周易》哲学体系通论,被称为《十翼》。上传主要讲述八卦创立由来发生原理,《周易》学说世界观以及内涵。下传举例深入讨论《周易》学说世界观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
彖传上、彖传下:彖,传说中的兽名,牙坚利,象形,引申为断。解释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卦名、卦义及爻辞,总括一卦的概念及其意义。彖、象等概念,我们在正文中会有详细的解释和考证,这里只是略为提及。
象传上(又称大象):从总体卦形卦象(内外卦)来解释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象征意义。
象传下(又称小象):从六十四卦每卦每爻的情况来解释这一爻的象征意义。
文言传:乾坤是易之门户, 乾坤两卦是产生《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础。文言传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含意的文辞。
说卦传:解释组成六十四卦的八个经卦(又称基本卦、八卦)各自所象征的物象事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序卦传: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及其为什么要这样排序的内在规律。
杂卦传:杂乱六十四卦序,用最精练的语词归纳综卦、错卦的卦义。
● 《十翼》中的爻象爻位说
(1)基本爻象说
阳爻表征阳气、阳、刚健、刚强、男性、君子、刚健刚强之人、实等;阴爻符示阴气、阴、柔顺、柔弱、女性、小人、柔顺柔弱之人、虚等。
(2)爻位阴阳说
一个六爻卦(别卦),分别自下而上有: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个爻位。即初爻之位,二爻之位,三爻之位,四爻之位,五爻之位,上爻之位。
爻位有阴阳之分。奇数的爻位为阳位,偶数的爻位为阴位。初爻、三爻、五爻为阳位;二爻、四爻、上爻为阴位。
(3)爻象当位、失位说
阳爻应当居于阳位,阴爻应当居于阴位。
阳爻居于阳位,阴爻居于阴位为当位;
阳爻居于阴位,阴爻居于阳位为失位。
当位则得正,失位则失正。
一般而言,当位得正则吉,失位失正则凶。
(4)爻位凶吉说
《系辞》中说:“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俱,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 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二爻和四爻,同具有阴柔的功能但位置相异,它们象征的善恶吉凶就不相同,二爻多有美誉,四爻多有忧惧,这是因为它们与五爻或远应或近逼的原因。阴柔的道理,是不利于远大作为,想要无所咎害,应该以阴柔居中为用。三爻和五爻,同具有阳刚的功能但位置相异,三爻多有凶险,五爻多有建功,这是因为它们所处之位置有贵贱的差等分别。
(5)爻位本末、终始说
一个六爻卦(别卦)的初爻与上爻,分别象征“本与末”和“始与终”。
《大过卦·彖传》中说:“本末弱也。”意指初爻与上爻,犹如事物的“本与末”,有柔弱之象。
初爻初生为稚弱,上爻终级,其道已穷,力量也已经减弱。
一般来说:
初爻是事物的起步阶段,力弱勿用;
上爻是事物的终结阶段,穷极有悔。
(6)爻位中位说
一个六爻卦(别卦)由上下两个三爻卦(经卦)组成。下卦又叫内卦,贞卦;上卦又叫外卦,悔卦。
二爻、五爻之位,分别是下卦和上卦的中间,这两个爻位,即被称为中位。某爻居于中位,即称得中,抑或得中道。一般说来,得中为吉,有利。
(7)爻位三才说
三才,指天地宇宙间的天、地、人三才。
一个三爻卦(经卦),初爻之位为地之位,二爻之位为人之位,上爻之位为天之位;
一个六爻卦(别卦),初爻、二爻之位为地之位,三爻、四爻之位为人之位,五爻、上爻之位为天之位。
虽然初爻、二爻之位都为地之位,但二爻之位得中,所以二爻之位是地之位的正位。
虽然三爻、四爻之位为人之位,但三爻之位更接近大地,所以三爻之位是人之位的正位。
虽然五爻、上爻之位都为地之位,但五爻之位得中,所以五爻之位是天之位的正位。
五爻之位为天位、所以又被称为君位。
(8)爻象乘、承说
乘,是乘凌、凌驾之意;承,柔顺而承奉之意。
一卦中任何相邻之爻,若阴爻在阳爻之上,就称为阴乘阳,或称为柔乘刚;若阴爻在阳爻之下,就称为阴承阳,或称为柔承刚。《周易》扶阳抑阴,阳尊阴卑,刚尊柔卑。因此,一般说来:
阴承阳、柔承刚则吉;
阴乘阳、柔乘刚则凶。
另外,还有所谓爻象比和之说,本书不加采用。
(9)爻象得应、失应说
一个六爻卦(别卦)的上卦和下卦的三个爻位,存在对应关系。
初爻、四爻之位,分别是上卦和下卦的初位;
二爻、五爻之位,分别是上卦和下卦的中位;
三爻、上爻之位,分别是上卦和下卦的终位。
所以:
初爻、四爻如果是阴阳不同的爻,异性相吸,就称为得应。
初爻、四爻如果是阴阳相同的爻,同性相斥,就称为失应。
二爻、五爻如果是阴阳不同的爻,异性相吸,就称为得应。
二爻、五爻如果是阴阳相同的爻,同性相斥,就称为失应。
三爻、上爻如果是阴阳不同的爻,异性相吸,就称为得应。
三爻、上爻如果是阴阳相同的爻,同性相斥,就称为失应。
一般而言,得应有助为吉,失应无助为凶。
(10)爻象刚柔上下往来说(卦变说)
《周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涉及《周易》《彖传》中刚柔上下往来之说。
对于刚柔上下往来之说的解释,实际上是涉及了《周易》的所谓“卦变”体系学说。对刚柔上下往来之说的解释,历来大都是以各种不同的卦变说为依据。
对于“卦变”体系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解读,历来众说纷纭,这是解释《周易》必须回答的一个难题。
黄宗羲在《易学象数论》中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而见之。夫子发明卦义者于是为多,固《易》中一大节目也。”
关于本书解易的宗旨是要明白简明易懂,所以并不采用虞翻、李挺之、朱熹等传统的卦变理论,主要参考来知德以错综卦的思路来解释刚柔上下往来之说。
《周易杭氏学》也力主来知德以错综释卦变之说较优:“《易·彖传》言‘阴阳上下往来’,后儒或主卦变,或主错综(此指来氏之所谓错综),众论纷若,莫衷一是。而卦变之例,荀虞以下既各不同,而同一虞《易》,其为图也又参差不一。朱子既图卦变,又取《彖传》之言往来者十九卦,编为歌诀。然与其图,已不相符合。且《彖传》之言往来上下者,亦不仅此十九卦。故证以经文,参诸卦象,自以主两卦之一往一来者,(即来氏错综)其说较优。”
明来知德《周易集注·原序》曰:“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故上经首乾坤。下经首男女……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虽六十四卦止《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余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以某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信而从之。如《讼》卦‘刚来而得中’,乃以为自《遯》卦来,不知乃综卦也。《需》、《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
以错综卦的思路来解释刚柔上下往来之说,具体已经在正文中逐一解释了。所以这里就不再详谈,读者在阅读正文之时,自然会理解。
(11)爻象阳遇阴则通说
尚秉和结合其师吴挚甫《易说》的“阳遇阴则通、遇阳则阻”的原理谓“易之道如电然,同性则相违,异性则相感”,黄寿祺、张善文先生所著《周易译注》取为易例,认为:
《周易》中凡阳爻之行,遇阴爻则通,进阳爻则阻。如《大畜》初、二两阳皆不进,因前临阳爻受阻;九三利往,以前行遇阴路通。
其说简明可通,本书也取为爻象说一例。
(12)爻位说
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分处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六爻分处的六级等次,称爻位。
从下到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乾凿度》称“易气从下生”。
《乾凿度》所说六爻之位,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
第28课乾坤两卦的天文地理取象
《周易》以乾坤两卦开篇,两卦卦爻辞取象既显明又幽微。如果仔细品味《系辞》中提到的这些话:“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法象莫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我们就会觉察:《系辞》无疑是在暗示乾坤两卦与日月运行、寒暑往来有着某种重要的关系。
所以在易学解释史上,先贤们一直试图以更深入的方式,来解释乾坤两卦卦爻辞的取象,试图揭示出其与天文地理以及四时运行之间更为深刻复杂的联系。
《周易集解》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很早的时候,易学家就将乾坤两卦的爻象与日月运行、寒暑往来的变化进行配合,用以解释时空现象。
乾坤两卦与四时相配,主要有以下这两种情况。
● 乾坤配四时(第一种情况)
将乾坤两卦六爻按照十二消息卦与月份相配,从乾卦初爻配十一月开始。
乾卦:
初九:(干宝曰)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
九二:(干宝曰)阳在九二,十二月之时,自临来也。
九三:(干宝曰)阳在九三,正月之时,自泰来也。
九四:(干宝曰)阳在九四,二月之时,自大壮来也。
九五:(干宝曰)阳在九五,三月之时,自夬来也。
上九:(干宝曰)阳在上九,四月之时也。(形成乾卦)
坤卦:
初六:(干宝曰)阴气在初,五月之时,自姤来也。
六二:(干宝曰)阴气在二,六月之时,自遯来也。
六三:(干宝曰)阴气在三,七月之时,自否来也。
六四:(干宝曰)阴气在四,八月之时,自观来也。
六五:(干宝曰)阴气在五,九月之时,自剥来也。
上六:(干宝曰)阴在上六,十月之时也。(形成坤卦)。
乾坤两卦六爻配十二消息卦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几乎为定论。郭彧先生解乾坤两卦爻象即是按此。
此说按十二消息卦对一年十二个月阴阳二气盈虚消息进行配合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取象时有许多不明之处。特别是坤卦初六“阴气在初,五月之时”,爻辞却说“履霜”,于常理难通。而乾卦中间四爻“田”、“日”、“渊”、“天”的位置,初爻曰潜,二爻已经在地上,四爻为何又在渊中?在顺序上有交错难解之处。
● 乾坤配四时(第二种情况)
按照“时乘六龙以御天”的意思,将乾卦六爻配一年十二个月,从初爻配十一月开始,每爻配两个月:
《文言》(初九):“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何妥曰: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
《文言》(九二):“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曰:先儒以为九二当太蔟之月,阳气见地。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上九为建戌之月……
按:太蔟之月即建寅之月,即正月。
《文言》(九三):“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何妥曰:此当三月。阳气浸长,万物将盛,与天之运俱行不息也。
《文言》(九四):“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何妥曰:此当五月。微阴初起,阳将改变,故云“乃革”也。
《文言》(九五):“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何妥曰:此当七月。万物盛长,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
《文言》(上九):“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何妥曰:此当九月。阳气大衰,向将极尽,故云“偕极”也。
乾卦六爻配一年十二个月之说,符合一年的阳气的变化规律,也是没有问题,但还是在取象上有不明之处,还是存在乾卦中间四爻“田”、“日”、“渊”、“天”的位置顺序,有交错难解之处。
明朝嘉靖癸未进士徐体乾撰有一部《周易不我解》(书名之意:其解不敢以我之见专断也),托以得到陈抟《龙图》解易之说,以龙星解释乾卦六爻中龙的取象,虽然当时其说不见称于世,但其对后来解易者的影响和启发很大。
《周易不我解·乾龙辩》中说:
春秋传:凡土功,龙显而毕务。言九十月之交,龙星朝见于东方,而农人土功之务毕矣。梓慎曰:龙,宋郑之星也。又魏献子问龙于蔡墨,蔡墨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在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吾详味朝夕见三字,得其关键。凡物体生于地,精曜于天。左传言周易实以星为龙矣。若龙非星也,岂得朝夕见乎?
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在《易学象数论卷三》中便是以天文星相解释乾卦六爻,与徐体乾之说相似: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子丑月,黄昏苍龙入地,故曰“潜”。寅卯月,角宿昏见天渊之分,故曰“在渊”。辰巳月,苍龙昏见天田星下,故“见龙在田”。午未月,龙星昏见于天,故曰“在天”。申酉月,大火西流,龙将入地,故曰“夕惕”。戌亥月,平且龙见于东北,昼晦其形,故曰“亢”。魏献子问龙于蔡墨,蔡墨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云云,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龙?非星也,岂得朝夕见乎?
以龙为星,这样的说法其实有更深刻的背景。
班大为著、徐凤先译的《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中说:“甲骨文中‘龙’字与它实际对应的星象之间的相似。位于东宫的苍龙对应于我们西方体系中从室女座到全部天蝎座,角宿一和大角星代表苍龙的两个角,约75°之外的天蝎座代表苍龙的尾。巴比伦人视为蝎尾的呈钩状的一排星,中国人将其认作是龙的尾。”
我们确实能够吃惊地发现“龙”字的起源似乎与东方苍龙七宿分布图有关。
● “龙”字的起源
此图中:上部17是甲骨文的龙字;89是金文的龙字;下部是苍龙之象构想图(由连接自室女座到天蝎座的星形成)(据冯时,《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9卷2期,1990年,112页)。转引自《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美】班大为著 徐凤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周易“以圭测影,设卦卜筮”,其起源自是与古时的天文学知识有关。以龙为星,符合《周易》推衍日月运行、寒来暑往的原理。
下面我们来看看徐体乾、黄宗羲等是如何用星相、四时来解释乾坤两卦的。
通常对六爻爻位的解释,是卦气由下生,六爻顺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但是徐体乾却别出心裁,以为上三爻为天,下三爻为地,初应四,二应五,三应上,所以六爻顺序应该是初、四;二、五;三、上。
徐体乾在《周易不我解·六爻相应辩》中说:“青山子曰:画虽六,其实只两层也。盖言下三画一层以象地,上三画一层垛于其上以象天。人但知初应四,二应五,三应上,殊不知设画本意则四垛于初之上,五垛与二之上,上垛于三之上。象天地上下相召以相应也。”
徐体乾此说,看似语出惊人,但确实有其道理,能够解决乾卦中间四爻“田”、“日”、“渊”、“天”的位置顺序交错难解的问题。
徐体乾、黄宗羲也是按照“时乘六龙以御天”的意思,将乾卦六爻配一年十二个月,从初爻配十一月开始,每爻配两个月。
但是徐体乾、黄宗羲将乾卦六爻每爻配两个月的顺序就与《周易集解》有所不同了,他是按照初、四, 二、五, 三、上的六爻顺序来配:
初爻:配子丑,即十一、十二月;
四爻:配寅卯,即一、二月;
二爻:配辰巳,即三、四月;
五爻:配午未,即五、六月;
三爻:配申酉,即七、八月;
上爻:配戌亥,即九、十月。
● 以星相解乾卦六爻
所以,《周易不我解》“乾六位配四时之图”中如此图示乾卦六爻龙星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方位变化情况:
子丑月,黄昏苍龙入地,故曰“潜”:
寅卯月,角宿昏见天渊之分,故曰“在渊”:
辰巳月,苍龙昏见天田星下,故“见龙在田”:
午未月,龙星昏见于天,故曰“在天”:
申酉月,大火西流,龙将入地,故曰“夕惕”:
戌亥月,平且龙见于东北,昼晦其形,故曰“亢”:
● 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周易不我解》以天文星相解释乾卦六爻,被《四库提要》批评为“附会”。
(《周易不我解》二卷)明徐体乾撰。体乾字行健,长淮卫人。嘉靖癸未进士。《自序》谓尝得《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其法以天星配四时。解《乾卦》“六龙”,即指龙星。解“《坤》为牛”,亦指犠牛星。盖即林光世《水村易镜》之说而变幻之,殊为附会。
但大儒黄宗羲却持以类似见解。郭彧《周易图象集解》评述黄宗羲之说对此说也颇有称道:
彧按:《说卦》:“乾为天”、“坤为地”,《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黄氏以天象解《乾》、地象解《坤》,可谓有见。
龙,《说文解字》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著)中对此有很好的解说。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龙呢?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在许慎生活的东汉时代,作为麟虫之长的“龙”早已绝迹,许慎无从得见,也无法交代清楚,就利用天象上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一东方苍龙七宿来加以描绘。天幕上的苍龙七宿从春分到秋分这一段时间里,每当初昏时候就横亘南中天。到现在,民间传说还有“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说法。春分后苍龙七宿现,秋分后苍龙七宿初昏已入地了。原来许慎在用天象释字义。
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有着天文学的解释。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一般解释是在十一月、十二月(子丑月),并不是秋分,并不合符东方苍龙七宿初昏入地的天文现象。
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我个人以为,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将其时间配在戌亥月(九、十月)更为合适。
按照徐体乾、黄宗羲初、四;二、五;三、上的六爻顺序这样来配:
初爻:配戌亥,即是九、十月;
四爻:配子丑,即是十一、十二月;
二爻:配寅卯,即是一、二月;
五爻:配辰巳,即是三、四月;
三爻:配午未,即是五、六月;
上爻:配申酉,即是七、八月。
这样就可以既满足“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天文学的解释,又能解决乾卦中间四爻“田”、“日”、“渊”、“天”的位置交错难解的顺序问题。
● 乾卦六爻与二十四节气
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现行所谓的夏历十二月及二十四节气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时当九、十月,秋分刚过,东方苍龙七宿初昏入地,所以龙是“秋分而潜”。后天八卦图此处(戌)还未出兑之位,兑为泽,龙潜入渊泽。
九四“或跃在渊”:时当十一、十二月,龙已潜渊,但冬至一阳来复,阳气复苏,有跃跃欲试之象。后天八卦图此处(子)在坎,坎为渊,所以龙或跃在渊。
九二“见龙在田”:时当一、二月,所谓“二月二龙抬头”,节气为惊蛰,春雷滚滚,万物复苏,龙现于田;后天八卦图此处(卯)在震,震为龙,震为大途,有大路野外田地之象。
九五“飞龙在天”:时当三、四月,春分刚过,东方苍龙七宿初昏时候横亘南中天,所以是飞龙在天。
九三“终日乾乾”:时当五、六月,后天八卦图此处(午)在离,离为日,所以终日乾乾健行不息;由午到未,日过中已昃,日已西斜,有“夕惕”之象。而且接下去就会是七、八月将至秋分,那时龙将入地,所以心中有此忧惧,故曰“夕惕”。
上九“亢龙有悔”:时当七、八月,渐至秋分,龙渐行入地,所以有悔。
以上乾卦六爻,其实说的是三件事:
初九、九四:秋分而潜渊,先潜后跃渊;是同一件事的先后关系。
九二、九五:春分而登天,由田飞上天;是同一件事的先后关系。
九三、上九:日中则西昃,惕厉终亢悔;是同一件事的先后关系。
《周髀算经》中说:“昼者阳,夜者阴。春分至秋分,昼之象,秋分至春分,夜之象。”
原来在古人的天文学的观察中,春分至秋分,被认为犹如是白昼和黑夜。如果把一年比作一天,春分如早晨卯时,秋分如黄昏酉时。
《周髀算经》中谈论二十四节气说:“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
和冬至、夏至一样,秋分、春分也是阴阳寒暑往来变化的重要时间点。取冬至、夏至为时间点的起始和终结,与取秋分、春分为时间点的起始和终结,都有其合理的意义。
● 坤卦六爻与二十四节气
黄宗羲在《易学象数论卷三》以土功农事解释坤卦六爻。
“冰”、“霜”之候,农功未施,“直方大”,田畴之经界也。三之“含章”,黍稗华秀也。四之“括囊”,稻纳稼也。五之“黄裳”,授衣载绩也。上“龙战野”,塞向墐户。《春秋传》曰:“凡土功,龙见而毕务。”
其大意为:初六“履霜,坚冰至”:十月自九月最后的节气“霜降”,履霜而来。冰霜之气候,天气寒冷,“农功未施”,没有施行耕作农事。
六二“直,方,大”:天气转暖,“田畴之经界”,进行田土耕地疆界划分,意为进行耕耘之事。
六三“含章可贞”:“黍稗华秀”,农作物长势良好,黍禾开花秀实。
六四“括囊”:“稻纳稼”意为收割稻谷禾稼。《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六五“黄裳”:“授衣载绩”意为制备寒衣,纺麻织布。《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上六“龙战于野”:“塞向墐户”意为堵塞北窗,以御寒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黄宗羲此解确是有所见地,别出心裁。但是其中还是没有完全说清楚问题。所引用《诗经·豳风·七月》的诗句,明确指示月份时间,但月份时间上却显得含糊混乱,并没有如乾卦那样明确对应月份。六四“纳禾稼”是十月,上六“塞向墐户”也是十月,难以理解。
我认为,坤卦六爻按照初、四;二、五;三、上的顺序可以这样来配一年的十二个月,配同乾卦:
初爻:配戌亥,即九、十月;
四爻:配子丑,即十一、十二月;
二爻:配寅卯,即一、二月;
五爻:配辰巳,即三、四月;
三爻:配午未,即五、六月;
上爻:配申酉,即七、八月。
我的解释是:
初六“履霜,坚冰至”:时当九、十月,冰霜之气候,天气寒冷,所以没有施行耕作农事。
六四“括囊”:时当十一、十二月,冬至一阳来复,复卦彖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这是“括囊”藏闭不用之象。
六二“直,方,大”:时当一、二月,春回大地,天气转暖。后天八卦方位此为震,震为大涂,有“直,方,大”之象。可以进行田土耕耘之事。
六五“黄裳”:时当三、四月,春分刚过,时为暮春。孔子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可知古时有暮春备衣之事,所以是“裳”之象。土常在四季,每个季节最后一个月为土。三月辰为土,土为黄色,所以是“黄裳”之象。三、四月间,正是春耕时节,服字本义也可以指服田,从事耕作,种田。春服既成,隐含春日农事已经完毕之意。
六三“含章可贞”:时当五月、六月,节气为芒种到大暑。《玉篇》解释:“稻麦芒也。”《周礼·地官·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注》:“芒种,稻麦也。”芒种为传统农忙时节,收麦播稻。芒种到大暑禾稼长势良好,正是“含章”之象。后天八卦图此处(午)在离,离为日,也是光明彰显的“含章”之象。
上六“龙战于野”:时当七、八月,渐至秋分,龙渐行入地,是阴阳开始交战相剥之象(九月为剥卦)。
以上坤卦六爻,其实说的是三件事:
初六、六四:履霜虑始,括囊藏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六二、六五:直方大无不利,黄裳元吉;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六三、上六:内含章美而有终,龙战于野而慎终;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