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导读 多问几个为什么,“天书”也能自学
00:00 / 00:00

+

-

语速:慢速默认快速
-8+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易经说什么》导读 多问几个为什么,“天书”也能自学 1/1
没有啦~.~ 设置 下一章

很多人读《周易》会读不下去,为什么?

因为当你想问“为什么”的时候,发现没人给你答案。

而你想问的为什么又有很多,所以没耐心继续读了。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解答这些“为什么”。

读本书前,先要对《周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那就是本章要介绍的内容。

第1课初读《周易》问题多

翻开《周易》的原文,你可能会提出下面这些问题:

1.乾卦的第一爻为什么是“潜藏之龙”?

2.乾卦的第二爻“见龙在田”,“田”从何来?

3.乾卦的第三爻为什么说“君子”而不说龙了?

4.坤卦的第一爻“履霜”,“霜”从何而来?

5.坤卦的第二爻为什么不学习还无不利?

6.坤卦的第三爻为什么“无成”却能够“善终”?

7.屯卦中的女子为什么十年嫁不出去?

8.蒙卦在说教育?其中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

9.需卦的“不速之客”是哪三个人?

10.讼卦中打官司的哪一位是法官?

12.师卦中谁是率领军队的将军?

13.比卦中“后来的人有凶”,谁是“后来的人”?

14.小畜卦“密云不雨”,雨到底下没下?

15.履卦中为什么是“踩老虎的尾巴,老虎却不咬人”?

16.泰卦中为什么“帝乙要嫁妹妹”?

17.否卦中为什么“不利君子贞”?

18.同人卦为什么又哭又笑?

19.大有卦的“大车以载”,大车在哪里?

20.谦卦讲谦虚,为什么还要“利用侵伐”?

《周易》犹如一本谜语,其卦爻辞就是谜语的谜面。一般的白话《周易》书籍只是教你读懂谜面的文字,那有什么意思呢?只有知道谜底,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才真正读懂了《周易》。

第2课最难自学的“天书”

《周易》是汉语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经典,历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在明代皇家《永乐大典》、清代皇家《四库全书》中,《周易》均居首位。古人曾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知易,居然不可治理天下!学习《周易》,一直被视如此重要的大事!

汉语文化中各种学问分支,其实均是从《周易》衍生而来。所以占卜家说它是占筮书,天文学家说它是天文书,哲学家说它是哲学书,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书,医学家说它是医学书,农学家说它是农事书,文学家说它是一部文字优美、结构严谨的文学书,甚至诗歌的起源都在其中……《周易》的重要性自是不需再说。

那么《周易》到底言说了什么样的秘密?如果说《周易》犹如一本谜语,怎样才能揭开它的谜底呢?

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对于学习《周易》的目的和兴趣大有不同,但是想学习《周易》的人确实很多。我在学校开设讲授《周易》导读课程时,亲眼见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周易》几乎是一种最难以自学的古代经典。在一般人的眼中,《周易》就是一本“天书”。这样的看法,不仅是因为《周易》文辞的古奥,还在于《周易》内在逻辑结构的复杂,不输于让很多理科学生头痛的高等数学。更要命的是,古往今来,解释《周易》的书籍汗牛充栋,流派纷繁,各执一词,甚至南辕北辙,彼此攻讦,莫辨真伪。

对于一个有心学习《周易》的普通读者,面对这样的问题能够怎么办?只有临歧而泣,郁闷纠结。我不是在夸大其词。我知道一般读者的困惑。

第3课读者的智力不能低估

举一个例子,任何一个读者如果到图书馆或城市里较大型的书店里去,随便找上三五本白话解释的《周易》,只需要任意抽查它们对某一卦爻的解释,进行对比,一定会感到困惑。因为每一本书的解释都言之凿凿,却又是各说各词,几乎每一本书都有类似这样的广告词:这是一部你真正能看得懂的……

有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80年代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才生,智商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他自学《周易》的经历却相当让人感慨。他家里买了十几本现代白话《周易》读本,而且大都是名家所著,包括一些名校编写的注释读本,还有印刷得很精美、花花绿绿的图说经典之类。但他自己确实越读越糊涂。每次拿起白话《周易》看的时候,文字解释似乎都是看得懂,但书一合上,一思考,就不知所云了。

后来他找到我,向我讲了这些苦衷。我的一番话使他若有所悟。我并不是在这里故作惊人之语,但事实上就是如此!坊间流行的那些白话《周易》,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不能说它们有问题,但它们基本不适用于普通读者自学。

为什么?因为《周易》犹如一本谜语,其卦爻辞就是谜语的谜面。一般的白话《周易》只是教你读懂谜面的文字,那有什么意思?对于读者来说,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坊间百分之九十的白话《周易》,只是在字面上进行白话解释。优秀一些的读本,会在所谓的“义理”上给读者进行较好的分析和解释,这还算是不错的。但是读者的智力是不能低估的啊!读者总是在读了这些白话解释之后,还要在心里多问一个为什么。这一问,就把读者自己问糊涂了,学不下去了!

武术与《易经》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与养生艺术的完美融合,它是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依据《易经》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法综合而成的一种拳术,其中包含阴阳动静之道。

1984年,中国学者秦新华最先提出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吻合关系。1988年,学者杨雨善进一步证明基因的64个密码与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有一一对应关系。

第4课知道谜底,才是真正读懂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坤卦初九爻辞说:“履霜,坚冰至”。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不难懂,是说:踩着霜,坚冰的季节就要到来。如果加上那些白话《周易》“义理”的分析,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见微知著,从小处见大处。

但是,为什么坤卦初爻要说“履霜”呢?“履霜”只是谜面,谜底的“霜”在哪里?“霜”从何处而来?这句话是随便写的吗?这句话为什么要在这里出现?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其他的地方?比如放在其他的卦爻辞中?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道谜底,才是真正读懂了《周易》。如果我们能够对“履霜”的“霜”从何而来,进行了合理而清楚的解释,你对坤卦初爻的印象就会极为深刻。我在给学生讲课时,每当用“消息卦”的概念讲解“履霜”的“霜”,是从农历九月的节气“霜降”而来,同学们都会有终生难忘的印象。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缘起。

这样说不是想要自卖自夸。我学习《周易》二十几年,深知学问难做,深不见底。很多专家学者学问精到,那些名家大师也并不是都浪得虚名。但我相信,现在能够像我这样耐下心来,发愿为普通读者写一本真正用以入门的粗浅读本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会出现坊间的白话《周易》难以满足读者想要“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的情况?其实这和易学解释史大有关系。这里不必太过展开,只是为读者略为介绍其来龙去脉。

数学家莱布尼茨发现,八卦与数学中的八阶矩阵有关,六十四卦正是从0到63这64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制数形。他提出二进制运算法则,促进了计算机的产生。

易学阐述阴阳变化之理,中医研究人体阴阳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所以又称“医易同源”。

第5课揭示秘密的传统途径:

以象解易

《周易》的作者到底是谁,我们先不去说,但是考察《周易》的起源,“观象系辞”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要争也没有办法。但真的是有人争,还真有些名家是这样否认)。

《周易》的卦辞和爻辞,绝不是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随意的安排。我们可以想象,一定是先有一个卦形卦象(比如,乾卦是六阳爻,坤卦是六阴爻),然后《周易》的作者对此卦形卦象进行反复的观察、稽考,深思熟虑之后,才以一种合理的内在逻辑对其卦爻象进行评判,以一种类似现代形象思维的方式,类似象征主义诗歌的写作原则,写下了卦爻辞。比如:

看到乾卦的卦形,是六个纯阳爻。《周易》的作者在对六个纯阳爻的卦形卦象进行深思熟虑之后,在卦象后系以卦辞:“乾,元亨利贞。”

看到坤卦的卦形是六个纯阴爻,初爻是最下面的阴爻,《周易》的作者在对六个纯阴爻的卦形卦象进行深思熟虑之后,在初爻后系以爻辞:“履霜,坚冰至”。

其他的卦爻辞,应该都是这样“观象系辞”。所以说,《周易》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都和每一卦的卦形卦象、爻形爻象有某种合乎逻辑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并不存在“充分必要条件”,不是说某卦的卦形卦象和此卦爻辞之间是可以相互推导的。

这种对应关系其实只是“必要条件”,即有此卦爻辞,一定是因为有此卦爻象的存在。卦爻象是卦爻辞出现的必要条件。所以,既然《周易》的写作遵循的是某种象征主义的诗歌写作原则,那么“以象解易”就是揭示《周易》内在秘密的必要途径。

《周易》的卦爻辞,犹如灯谜的谜面。隐含的“象征”,就是其谜底。回过头来说,那些流行的大部分白话《周易》,只是解释灯谜的谜面文字,并不告诉读者其谜底,你说读者怎么不会如堕五里雾中而大犯糊涂?

把《易经》当成占卜用书,这也是《易经》最古老的用途。

代表人物:

第6课解释《周易》的正统思路

其实,“以象解易”最开始曾经是解释《周易》的正统思路。传说孔子为了解释《周易》而写了十篇文字《十翼》(翼就是翅膀,犹如说《十翼》是给《周易》装上羽翼,使得《周易》的奥秘义理得到提炼),就是发挥“以象解易”的理论,为解密《周易》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的原“象”指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

《十翼》中的这些说法,毫无疑义是在“以象解易”。虽然这只是最基本的“以象解易”系统,具体在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解谜的时候,当然是没有这样简单。

所以有前贤说过,学习《周易》应该先《传》后《经》。(《周易》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是指《周易》的原文,即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传》即孔子所作的《十翼》)。理解《周易》,应该先从理解孔子所作的《十翼》开始。至于近现代不少大家主张《经》和《传》分开,《经》是《经》,《传》是《传》。对于这样的新锐学术观点,我建议初学者还是先不要考虑。

秦始皇焚书之祸,并没有波及《周易》,因为《周易》在当时是代表“科学”和“技术”的实用之书。所以《周易》和其他儒家经典不同,更可能以原貌进行流传,这是较少争议的事。

孔子虽然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传易却只是传给了我们的四川老乡商瞿(商瞿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商瞿虽然是鲁国人,但生于四川双流县,居于瞿上,故名商瞿。其旧居称为商瞿里,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分别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后来再辗转传到汉代。

礻几祥宗

谈灾论变、预言吉凶祸福。

代表人物:

焦延寿、京房

图书宗

创立各种图式,讨论宇宙生成变化之理。

代表人物:

陈抟、邵雍

老庄宗

尽黜象数,以老庄道家观点解释易理。

代表人物:

王弼、韩康伯、王肃

第7课“扫象不谈”的王弼

汉易基本是继承了“以象解易”的《周易》解释传统,但发挥得十分复杂,并且附会许多“谶纬灾祥”的学说,日暮途穷,物极必反,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反感。

到了魏晋,出现了一个不世出的短命天才,他就是只活了24岁的王弼(226—249)。王弼字辅嗣,三国时代曹魏山阳郡(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现在行世的十三经传本,有一本就是这个短命天才注释的,即后来在易学解释史中占据正统地位的《周易正义》。另一本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占据极为重要地位的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是王弼注释的。

王弼对《周易》进行注释,对易学解释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扫象不谈”,“得意忘象”。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

王弼从思辨哲学的高度来注释《周易》,其境界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从此形成了易学解释史的一个新的传统,这就是相对于“象数”派的“义理”学派。

王弼以言简意赅的说辞论证代替汉易的烦琐注释,是一种“易经说什么”的思路。王弼以他的天才雄辩瓦解了汉易象数学的机械芜杂,但他在倾倒脏水的同时却把澡盆里的孩子一同倒掉。从此,“以象解易”的传统一蹶不振。

王弼以后,通儒大家或自诩玄妙高明之人,都羞于再做“以象解易”这样的低级通俗工夫,所以易学解释史自此以后都是“义理”学派占据主导地位。

隋唐之时,佛教和道教并盛,王弼以玄义解释《周易》,与时代思想潮流合拍,大受欢迎。而王弼所注《周易》更是在唐朝成为显学,孔颖达等人奉命对王弼《周易》注本进行疏撰整理,成为官方权威版本《周易正义》,此后自唐至宋,明经取士,都是以此为准。“以象解易”的传统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以至于汉易传统被人忽略、遗忘,几乎失传。

儒理宗

继承汉儒思想,从儒家角度阐释《易经》。

代表人物:

周敦颐、程颐、朱熹

史事宗

用历史事实证明并发挥易理。

代表人物:

杨万里、司马光、欧阳修

“理”指《易经》的原理、道理,反映《易经》对事物规律的探讨,即“易道之分析”,是深邃的哲学思想。

第8课“草根一族”的李鼎祚

唐朝中后期,还是我们的四川老乡,资州磐石(今四川资中西北)人李鼎祚(生卒年不详),在寂寞之中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他编撰了一本叫《周易集解》的书,将那些濒临失传的汉易“以象解易”学说保留了一部分,使“象数”派尚存一脉香火,不至于断绝。

《四库提要》评价《周易集解》说:“其书仍用王弼本,唯以序卦传散缀六十四卦之首,盖用毛诗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元、刘表、何晏、宋衷、虞翻……等三十五家之说。自序谓,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唯赖此书之存矣,是真可宝之古笈也”。《周易集解》收集了汉魏晋唐马融、荀爽、虞翻、王肃、蜀才、崔憬等35家的易说,极为难得珍贵。可以说它是“象数派”的一部“圣经”,是研究“以象解易”的必读必备参考书。

到了宋朝,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颐所著的《周易程氏传》是“义理”学派集大成者。此后,影响超大的朱熹所著的《周易本义》虽然也想从象数图书中发掘精华,另出奇招,但仍然是以肯定《周易程氏传》的“义理”为主。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一直处于易学解释史主流的边缘,属于“草根”一族,虽然此后引起无数人的兴趣,但并不是正统,是野狐禅、旁门左道之类。

“义”指卦名、卦爻辞的含义,反映社会的伦理道义。文王演易便包含伦理的论述,而孔子注易则使其完善。

“数”指《易经》64卦、384爻的排列关系,它们反映卦义,也反映其中的数理关系,并隐藏现代科学知识。

“象”指卦象、爻象,源于上古巫师口头流传的占筮术。卦有卦象,爻有爻象。总释一卦称为“大象”,分释各爻称为“小象”。

第9课大师级人物:来知德

明朝稍晚的时候,“以象解易”门派中终于出了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还是我们四川老乡,明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的来知德(1526—1604)。来知德字矣鲜,别号瞿塘。他还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用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惊世之作《周易集注》。来知德在并不排斥“义理”的同时,力主“以象解易”,试图还原《周易》的本来面目,揭开其谜底。

来知德的学问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当时是国宝级人物,被朝廷御赐称名为“崛起真儒”、“一代大儒”。来知德独享大名的生前生后事,我们不去说,但他为“以象解易”的传统挽回了脸面和荣誉,应该让我们尊敬。

《周易集注》侧重取《系辞》“错综其数”以论象,有其优越和合理之处。他在《周易集注》“自序”中说:“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本朝纂修易经性理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他从正面对王弼“扫象不谈”提出强有力的批评和反驳。我本人对于《周易》的理解,也多得益于来知德先生的《周易集注》。

《宋史·隐逸·谯定传》记有一段逸事:“初,程颐之父珦,尝守广汉,颐与兄颢皆随侍。游成都,见治篾箍桶者挟册。就视之,则《易》也。欲拟议致诘,而篾者先曰:‘若尝学此乎?’因指《未济》男之穷以发问。二程逊而问之。则曰:‘三阳皆失位。’兄弟涣然有所省。翌日再过之,则去矣。……其后,袁滋入洛,问《易》于颐。颐曰:‘易学在蜀耳。盍往求之!’……滋入蜀,访问久,无所遇。已而,见卖酱薛翁于眉、邛间。与语,大有所得。不知所得何语也。”

“易学在蜀”的说法就是起于程颐。看来程颐是颇有见地,甚至有未卜先知之明。来知德直接挑战了程颐、朱熹的权威,被誉为“始知千载真儒,直接孔氏之绝学,虽朱程复生,亦必屈服”。来知德的出现,使“易学在蜀”的说法更是无可置疑。

清朝以来,易学界虽然得力于来知德“以象解易”的提倡,“以象解易”的传统大有恢复之势,但是清朝学者喜言汉学,治易的思路是要恢复汉易,往往亦步亦趋,又走向繁复芜杂的路子。

第10课解读《周易》的几本巨著

清朝易学,当然是首推康熙年间李光地奉敕撰修的《御纂周易折中》一书。因为此书有着官方背景和立场,所以影响极大。此书虽然标榜“义理象数,一以贯之,乃为尽善”,也赞成象数派“消息盈虚”的说法,但是很明显还是以义理为主,多采用程颐《周易程氏传》和朱熹《周易本义》的学说。

虞翻易学是两汉以来象数易学的集大成者,清朝时受到重视。清代研究虞翻易学代表者是张惠言(1761—1802),其所著的《周易虞氏义》对虞翻以象解易系统阐释最为详细。

另外的一个极端是自创解易体系的焦循(1763—1820),他另辟蹊径,批评汉易“卦变”学说,用“之卦”说取而代之,但难免有“附会难通”“支离破碎”之讥。

清朝道光年间李道平(1788—1844)著《周易集解纂疏》,虽然有未尽善之处,但却有使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发扬光大之功。

民国最后一个易学大师是尚秉和(1870—1950)。尚秉和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学者称槐轩先生,河北省行唐县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尚秉和也主张“以象解易”,声称“象为学易之本”。但他另辟蹊径,从研究《左传》《国语》《逸周书》尤其是《易林》中久已为人所忘的易象入手,提出了一套“焦氏逸象”的易象象征体系,不拘泥于传统的《说卦传》卦象。

所以,尚秉和给所著之书取名为《周易尚氏学》,此书有很多可以参考借鉴之处。他主张“未学易、先学筮”也是极有见地。因为如果不理解《周易》内在的数理逻辑结构,就做不到胸有成竹,对易经的理解也会支离破碎,管窥蠡测,不见全象。

第11课被现代人忽视的易学传统

“以象解易”的传统,在现代并没有得到较大的重视,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如郭彧)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易学解释史的研究中时被论及,但都不是大张旗鼓的主流。所以今日坊间的白话《周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所谓“义理”派的传承和流绪。更有一些大家的白话《周易》完全打破和摒弃《周易》经传的解释传统,其白话解释是随心所欲,牵强附会,做尽翻案文章。虽然自成一家,但对于缺乏基础性常识的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使其混淆视听,误入歧途。

有感于“以象解易”传统的轻失,我曾经口占两首诗:

诗一

得意忘象原有象,

易在象中本应当。

一从辅嗣(王弼,字辅嗣)谈玄后,

论者多将源头忘。

诗二

象数义理两可俱,

勿将象数看轻易。

抛却象数空言理,

何如缘木去求鱼。

这两首诗反映了我写这本书的思路。

第12课本书:三年整理的大学教案

我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文学传媒学院开授易经课程以来,已结束了四轮课程。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实在难以找到适合推荐给初次接触到《周易》的大学生的教材。我应该真诚地感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严廷德教授。我写作之初受到他的鼓励和赞许,他预言我的这本书会大卖。一笑。

严廷德教授鼓励我写一本适合现在大学生学习的《周易》读本,并且和我就写书的策略进行了诸多探讨。所以我在学校授课之余,用三年的时间整理修改教案,印证我此前研究《周易》的学问,终于勉力写出了这本通俗读本。

我的写作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要真正做到“明明白白”!一定要有言之成理的内在逻辑。所以,在同样能够解释清楚的学说中,一定选择最明白简单的解释。能够简明的地方绝不搞复杂!不敢说自己做到了,起码我是这样努力的。

我的这本书没有坊间那种“以图解易”的虚夸,我只是写给那些真正想学习《周易》,想由此登堂入室,一窥《周易》门奥的有志学生读的。我只是想告诉学生,什么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易学。

人类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三本

在人类历史上,公认最具智慧的书籍有三本:中国的《易经》、印度的《吠陀》和欧洲的《圣经》。其中,《吠陀》和《圣经》兼有史书和宗教典籍的性质,而《易经》则与历史和宗教没有直接关系,它探讨的是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没有啦~.~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